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尊重 理解 沟通──架起家校情感的桥梁陈少娟值得注意的倾向在一些学校的办公室里,经常可以听见这样的议论:“现在的家长真难弄,一点也不同学校配合。”一某某学生学习成绩这么差,家长也不辅导辅导。”“某某学生老是闻祸,几次叫家长来都不来,真不负责!”……一...  相似文献   

2.
以往每次开家长会,都是班主任先公布学生考试成绩,然后向家长通报班上某某学生的表现情况,接下来老师给家长提要求,加压力,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考察幼儿园时,不少幼儿教师向我们倾诉:许多家长抱怨幼儿园不教写字,他们甚至把孩子会写多少字作为衡量幼儿园质量的标准,有的家长还质问教师“孩子上幼儿园日子都不短了,为什么还不会写字?”也有的家长迫不急待地告诉教师某某幼儿园收费低,还教孩子写字;更有甚把教写字作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指标。总之,家长要求幼儿园教写字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4.
正"老公""老婆",少年人异性之间这样的称呼让教师和家长瞠目结舌;全班都知道某某和某某好上了,唯独班主任被蒙在鼓里;他们间短信满天飞,深夜电话粥,家长恼火不已;他们甚至在校园的某个角落拥抱接吻;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班中经常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平时总爱和同学磕磕碰碰,今天跟这个同学闹意见,明天和那个同学不说话。他们在同学中也没有好朋友。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往往情绪不高,家长问起时,孩子也很委屈。孩子往往会说:“我真讨厌某某”、“我恨死某某了”、“某某真没劲”…… 不同的家长对此反应也就不同。有的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有的会说“谁欺负你了,去告诉老师”,有的甚至“告诫”孩子“谁欺负你,你就打谁”;当然也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  相似文献   

6.
时下,家长会成了“三怕会”:学生怕回家“挨板子”,家长怕当众丢面子,老师也怕家长刨根问底要成绩。究其原因,大多家长会习惯于开成“告状会”或“成绩发布会”,形式或内容都一成不变。这样的家长会,很难有好的效果。要真正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配合,必须给家长会“变变脸儿”,调动学生、家长、老师的积极性,变“怕”为“盼”。首先,家长会的通知要亲切,不能只是一纸冷冰冰的公文,写明时间、地点就了事了,不妨将通知单变为邀请函,比如可以这样写:“尊敬的某某家长,您好!某某同学在我班学习达两月有余,您对他的表现还满意吗?您对我们的工…  相似文献   

7.
我与家长们同行丁如许夜幕渐渐地降临了,路灯发出柔和的光,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校门前。“你倒提前到啦!”“你们也到啦!”我和早到的几位家长寒暄着。这是干什么?原来我们班的“家长委员会”的同志正准备开展一次夜访学生家庭的活动。时针指向七点,家长委员会的同志都...  相似文献   

8.
排座位     
排座位,看来不是件大事,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很敏感。家长为此找关系,托人情,要自己的孩子坐“甲级座”的不乏其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想找理由坐中前排,将某些学生排在后排或两侧,则会引出许多猜疑:老师偏爱某某同学,讨厌某某同学,等等。有时将性格不协调的学生排在一位,又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学习。更重要的是,以老师的意愿排座位,是对学生的不信任。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排座位,应给学生自由,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种想法在同学们中一说,同学们很高兴,且经讨论,提出3条组合建议:1.按身材高矮自…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象能力这种心理现象,大家并不陌生,人人都熟悉。比如我们常听人们议论:这个孩子聪明啦.那个孩子愚笨啦、所谓聪明或愚笨,习惯上用来说明一个儿童智力上的高低,而智力就是能力的一种、再如.当我们谈论学生的特长时,常说某某学生增长绘画,某某学生有数学才能等等.这些不同说法.实际上是说他们具有不同的专门能力。专门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还有.在开展课外小发u活动中.或者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时,常发现儿童在创造能力上的差别,创造力也是能力中的一种。总之.智力、专门能力、创造能力都属于能力。能力这一心理现象虽然…  相似文献   

10.
谈到历史学习或复习,人们常常会说到或听到一个字,那就是“背”。如考试在即,你问“某某,你历史复习得怎么样啦?”得到的答案99.9%是“背得差不多啦”!恩格斯曾说:“可怕的背书制度,有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不可否认,学习历史离不开“背”,但光是“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必须以“懂”字当头——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识记。  相似文献   

11.
胡波 《考试周刊》2010,(27):215-216
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诸如"某某孩子当众辱骂家长"或是"某某优秀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报道屡见报端,对此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都不会不有所感触和震动。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在课堂上打“小报告”现象比较普遍。“某某同学拿我橡皮啦”、“某某同学玩东西啦”、“某某同学看小人书啦”如此等等。从积极意义上分析:“小报告”现象反映出小学生天真无邪、单纯直率的个性品质,是一种有正义感和负责任的表现,体现了孩子们课堂主人意识。“小报告”对课堂上出现的个别不良学习行为也有着提醒警示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小报告”给整个课堂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好好的教学思维链条,会被冷不防的“小报告”中断,分散师生注意力,打断教学流程的连续性等。若教师对“小报告”处理引导不当,对报告者和被举报者都会带来人格自尊的伤害。所以冷静、沉着、慎重、艺术地处理好课堂“小报告”,是建构和谐、积极的学习课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熟人在您家门口喊您:“××快出来!”您答应人家时会怎么说?大概要说:“这就来!”或“来啦来啦!”之类的话。您在电话里答应亲友愿从您所在的甲地到亲友所在的乙地,通常恐怕也是说:“我马上就来!”或“我某某号过来!”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不合逻辑的,按理应该说“这就去!”或“去啦去啦!”或“我某某号过去!”因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去”是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见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然而要改掉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却也很难,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或已认可或已…  相似文献   

14.
问:阿昊一直以好孩子自居,近段时间他回家老告诉我某某小朋友不听话啦,谁连分碗也不会,谁字写得一塌糊涂啦(这些方面他都做得不错),甚至说妈妈我真的看不下去了,3个老师管30个小朋友忙都忙死了,我不管谁管啊!我虽然很赞同儿子的做法,可老实说,我怕他养成了习惯,会变得不够宽容。请问:我该怎么办呢?操心的阿昊妈  相似文献   

15.
李霞 《今日教育》2008,(10):38-38
在学校里,或许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有些教师或大声斥责,数落学生的种种不是;或冷眼相看,恨铁不成钢;或一纸“告状书”告到家长处……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于是,有些老师就会说“某某学生屡教不改”“某某学生太顽固了”!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无论你怎么和颜悦色地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无论你怎么疾言厉色地严加训导,可学生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吵架,每学期总免不了遇到几次。"打架啦——打架啦——""老师,某某和某某打起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学生的大呼小叫声。随即,老师还未走出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正>"报告!"随着熟悉的报告声,王小海如期出现在办公室的门口。接手这个班级已经一个多月了,他总是每天按时来找我"告发"同学的小毛病,诸如某某上操时排队站歪了;某某某又拍了下谁啦;某某喝水时把水喷走廊里啦……不知他为什么要拿这些  相似文献   

18.
范辉 《西藏教育》2009,(7):11-11
在现实的教育中,不断有一些因为教育惩戒而引发各种教育的不幸。比如某某老师罚学生跑步受伤成了被告,赔了药费又扣奖金;某某老师惩戒学生致使学生离校出走,家长向学校讨要孩子;某某老师点名批评学生成绩差,伤害了其幼小的心灵而被家长指责媒体曝光等等。  相似文献   

19.
做为一名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经常会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何评价学生?为什么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进步却如此缓慢? 想要搞清楚这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许多学校都把升学率看做是首要目标,把分数高低看成教育成功,甚至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每年暑假,学校、家长、学生甚至全社会最关心的是某某学校又考入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某某学校有多少高分段学生,现实中许多教师和家长也把成绩好的学生誉为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陈晶 《成才之路》2010,(18):84-84
家长会一直作为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方法保持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但很多时候却成了形式化,因为在家长会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介绍考试成绩和说说某某的表现的方式,结果成了说教会、批评会,家长不愿意听,教师也不愿意开了,于是我就让"家长会"变一个形式,让它成为专题的报告会。我的家长会经过尝试之后,陆续开展了《学习习惯怎样养成》《要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心理》《怎样和孩子说话》的专题讲座,不仅让每位家长知道怎样与孩子交流,而且也让每个家庭知道了如何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