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评学生的芝术主持人桑园:有位哲人说过:“学生是天天犯错误的人。”学生错了怎么办?批评自然免不了,然而批评是要讲究艺术的,对学生尤应如此……今天来我们“家园”聚谈的6位基层班主任朋友,就批评学生的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愿大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讲究方...  相似文献   

2.
这是发生在某校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起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互抢帽子。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还捣乱?”学生:“他抢我的帽子。”“他为什么只抢你的帽子?”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诘:“你为啥只批评我?”批评教育形成僵局,场面尴尬难堪,批评教育失效!  相似文献   

3.
丛镝 《阅读与鉴赏》2007,(9):33-35,43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最喜欢看的是课外的文学作品?不要一味去批评学生的阅读趣味,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是我们的责任,如果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失职。话又说回来,同样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左边甲拿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惊诧地说:“我们有权批评学生了?!”右边乙闭着眼,别过脸,一个劲地摆着手说:“得罪人的权力我不要。”批评成了得罪人的权力,揭示的是如今教育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在独生子女多、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  相似文献   

5.
宋炎玲 《河南教育》2005,(11):42-42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无权惩罚学生。尤其是在推行赏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赏识学生,这样才能激励他们进步。所以不能批评芎粤生。更不能惩罚学生,因为批评和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而有人提出,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后都会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为什么学生在学校就不能受到批评和惩罚呢?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如果能,应该注重什么问题?如果不能,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请您对此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6.
刘海 《贵州教育》2010,(22):22-23
批评学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之一。当前,受社会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上不少新问题在不断出现,学生中许多新情况在逐渐发生,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仍受到部分教师曲解,不少教师慨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于是,部分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了(尤其是“学困生”)。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师要不要批评学生?怎样批评学生?  相似文献   

7.
吴金姣 《教师》2012,(33):17-17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更不用说我们的学生了。面对学生犯错误,如果批评得当,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否则,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还会使师生之间的矛盾激化,甚至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批评技巧,有效地发挥批评的积极效应。怎样的批评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班主任工作积累的几点经验:一、批评要坚持原则,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相似文献   

8.
本刊启事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了共识。然而,有的教师却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不打学生,不罚学生,批评学生有什么错?我严格要求学生,说他骂他是为他好,这也不行吗?当然,批评是必要的,但伤害学生自尊的批评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把学生推向反面。这里所说的“心罚”就是指教师伤害学生自尊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学生“顶牛”怎么办?王月英孙兴良我们做班主任的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批评他,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跟你“顶牛”。这时,班主任要把握好批评的“度”,如果大动肝火,不注意耐心启发,便会造成僵局。那么,应如何教育学生放弃“顶牛”,并认识和...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几乎批评过每一位学生,同时启发他们自觉地反省。批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使学生真正提高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变得更有道德和教养,从而少犯错误。那么,班主任该如何掌握对学生的批评艺术呢?如何让学生在受了批评后如浴春风呢?我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人的一生中,谁没受过批评?正是有了批评,才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一步步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谁又没批评过别人呢?尤其是为人师者,看见学生行为发生偏差了,察觉学生思想有问题了,一定会给予批评。此时,应怎样来批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2.
批评学生的几种错误方式朱广林,陈志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正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学生?作为班主任,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对,场合不对.使用的言词不当,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抗,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批评奏效,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批评、知错必...  相似文献   

13.
时下,由于教师的批评不当,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对抗的事例比比皆是;它不仅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恶化了师生关系。因此人们对传统的以“严”字当头的管理模式产生了怀疑,在教育中对学生的批评也越来越不被认可,许多教师感觉这个尺度很难把握,甚至提出了“我们能不能批评学生?”。“该怎样批评学生?”的疑问。其实批评作为教师运用语言手段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只要得当,学生会乐于接受,并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谈对批评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信任与责任     
有一次,我跟我们李莉校长谈起有关“责任心”的话题,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实在称得上是“艺术”。有一次李校长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公益劳动,可这帮小家伙的作业竟拖了两个星期,而且还有十几个学生没有做。课上,李校长把这几位学生叫了起来,问大家:他们没有完成作业,你们说怎么办?大家想了很多办法,可李校长都不满意。最后她说:我们都为不完成作业的同学难过、担心,可是我们不能总是批评和惩罚呀。他们是我们班级的一员,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去帮助他们,督促他们去完成任务吗?难道……片刻的沉默之后,李校长开始宣布:今天我们要…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问题越来越多?厌学、贪玩,批评的话不愿听,苦口婆心的劝告也听不进去,到底是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育,还是我们老师的能力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16.
学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育教学中教师怎么去批评和教育却大有学问。许多人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喋喋不休”的批评声中,一遍又一遍地向学生解释我这是为你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依然如故。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呢?殊不知,再好的良药不进口入肚怎会利于病,忠言不入耳怎能利于行?巧用批评,变“良药苦口”为“良药爽口”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和风度,以真正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立志     
今天的学生似乎受不了批评,师长一批评,有的就丧失前进的勇气,就磨损了自尊;学习、生活上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有的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作为从事育人工作的我,真为这些学生担心:漫长的人生路,有多少坎坷需他们去迈过。他们又将怎样度过呢?同时,我更在思索: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永远满怀信心地前进?为此,笔者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在一次四年级的班会课上,我问学生,你们学习是为什么?除部分同学说是为了父母,大部分同学都沉默无语。当我再问:“你长大想干什么?”除一部分同学说“没想过”。大部分同学的答…  相似文献   

18.
李希贵在《学生第二》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景性问题: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校长该批评老师,还是该批评学生?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老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这是一个毫不动摇的中心。当今天普遍强调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时候,教育管理中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教师是具有自主权、主体地位、独立人格的人还是受人差遣、训导的附属品、雇工甚至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批评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批评不是感情用事,应是理性的批评、公正的批评、艺术的批评,这样才能达到批评教育之目的。有的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在办公室里大声怒斥学生,声色俱厉,犹如暴风骤雨,这就极易造成过失批评,这种批评虽然能泄自己一时之怒气,得一时之痛快,但难以达到使学生知错就改的目的。如何避免过失批评呢?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兰霞 《上海教育》2009,(19):47-48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关注的中心聚焦于其第十六条的内容:“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有人质疑: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本应天经地义,何需特别赋权?有人感叹:师生关系到了如此地步,师道尊严何处可寻?有人担心:“赋予”了班主任批评教育的权利,岂不是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众说纷纭之下,班主任们又该何去何从?为此,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马兰霞和她带领的马兰霞名师工作室学员们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建议,他们带来的真实案例,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批评”所蕴含的“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