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友情、亲情,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我观摩了一堂感人肺腑的赏析习作课,那是由浙江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被打动了,许多师生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这泪水是为史铁生的母亲流的,也是为自己的母亲流的,更是为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母爱流的。  相似文献   

3.
王槐荣 《阅读与鉴赏》2008,(2):54-55,31
一、教学设想:这一课是继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之后,又一篇关于颂扬母爱的散文。由于课文所选择的事例、所表现的人物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或者说文中的主人公的身上有着自己的父母的影子.文中的“我”也许是现实中的我的缩影。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对父母的尊重。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作文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4.
高年级作文     
本期高年级作文的一大亮点是情感丰富,而且写得很感人,《妈妈流血我流泪》、《我与妈妈的故事》都是写母爱的。母爱是哺育孩子成长的甘泉,也是文学家笔下永恒的主题,两位小朋友写这一题材,而且各有特色,令人欣慰、杨森小朋友不幸患病,妈妈每月给他输一次血,这时他总要流泪,因为自己的脸色红润起来,妈妈却“越发显得憔悴和苍老”,但是对于妈妈的爱,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只好“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妈妈流血我流泪”,写出了小作者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另外一篇作文也是描写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和生活中的辛苦的,许多情节都是天下慈母所共同的,但又…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次写人的习作,从单元内容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由写老师的两篇课文组成。从习作内容看,导写部分首先带着我们回顾《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写得感人的主要原因;接着以表现师生情谊的情境试图唤起学生对老师的回忆;然后又以《我的班主任》片断为例指出本次习作的要点;最后对本次习作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写一位熟悉的人。如果每次都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心理。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最近,我上了一堂习作课——《我有一面放大镜》,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双 《辽宁教育》2014,(4):94-94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而实际上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我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向课文寻“生花妙笔”,向课文寻“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如写人记事时,我会引导学生想想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以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既借鉴了如何命题,又学会了如何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品质;写叙事的文章,我会重点引导学生读《窃读记》《慈母情深》;写景状物的文章,我会引导学生借鉴《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小书虫xx》《冬阳下的温情》《迷人的秋》等作文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做完习作后,先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然后师生当场讨论评议。如果这篇习作有比较突出的地方,教师还可以让作者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有明确的要求:养成习作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感情真实。目前,老师们也都认识到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孩子没有作文兴趣,更谈不上真情的流露和童真的表达。笔者前两天听了两节低年级的写话指导课,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朱华贤 《师道》2007,(3):36-37
在本地教坛新秀评比的考核中,一位候选人执教《牛的母爱》一课。接近尾声处,教师先要大家回忆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然后启发学生:“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要求学生当众大声地说出来。一个学生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对母亲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另一个学生说:“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妈妈,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妈妈。”又一个接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动人镜头及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跟唱)。几句朴实的歌词唱出了许多缺少母爱的孩子的心声。每每回忆起电影中的一些镜头总会令人潸然泪下。“母亲———妈妈”已成了世界上最神圣、最温馨的称呼。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诗刻画的母亲形象又成了耸立在人们心目中慈母的不朽雕塑。伟大无私的母爱令我们折服,那么我们的父亲又如何呢?是否每位父亲都应了中国的“严父慈母”这句老话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假如我会克隆……》的习作中如是说:“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一个妈妈!”这是单亲家庭中孩子对母爱的呼唤,也是世界上最凄美的理想。“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一个自己。克隆的我在学校上课,真正的我在家里玩儿。”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孩子渴望解放的呐喊。“……我会克隆一个我自己,让他天天陪着我玩。”这是独生子女的真情告白。的确,他们太孤独了。“……我会克隆牛,因为一头牛耕田太辛苦了。”这是农民子弟真实的愿望。骑在牛背上长大的孩子,不管将来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牛和牛绳连着的故土。“……我会给小珊迪克隆面包,给卖火柴…  相似文献   

13.
《春蚕》一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是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一、联系生活,初读感知重点养蚕活动距离大部分学生比较遥远,学生难以亲身感知,但妈妈的爱却时时刻刻包围在他们身边。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观察妈妈的一天,回忆妈妈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在课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初读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语句。这样引导就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奠定了母爱这一感情基调,接下来的阅读会…  相似文献   

14.
顾鹏贵 《江苏教育》2007,(22):41-41
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给自己的工作寻找一面镜子,一次,我在班上组织学生以《师生情》为题进行习作练习:“回忆进入五年级的这大半年来,顾老师做的哪件小事让你感动,写清楚感动的原因,字数可多可少,但一定.要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事情.不能凭空捏造。”  相似文献   

15.
孩子们在感受母爱的同时,是否能主动、大方地表达自己也同样爱着妈妈,描述自己爱妈妈的情感呢?也许少数孩子能够这样意识并这样去做,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一件没有想过的事情;经典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正是蕴涵了浓浓的母爱和温馨的亲情。为此,我选择它设计成幼儿阅读活动,意在让孩子欣赏作品中大兔子和小兔子浓浓亲情的同时,能主动体验、想象、理解童话内容,能尝试着用语言来表达紧紧围绕在自己的身边最平常也是最伟大的爱。  相似文献   

16.
真的爱你     
小时候,是个傻乎乎的小屁孩,不懂得感动.也不明白何为“母爱”。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我就一五一十地写起来.大概内容是:9岁的时候.我得了阑尾炎.手术了.很疼。术后的第一个晚上.妈妈陪在我身边,给我擦汗,用棉棒润湿我干巴巴的嘴唇……早晨的时候.妈妈眼睛都是红红的血丝。写完.就交上去了。  相似文献   

17.
我去支教一年,家长们担心在孩子三年级习作的起步阶段就给耽误了。回来后,我又接了这个班,我暗暗思量:一定得给学生习作补补课,让他们多动笔、想动笔。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呢?一、提供习作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是,学  相似文献   

18.
语园地三习作要求: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士孩》。还可以把习作读培了解你的人。听昕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编按]  相似文献   

19.
《春蚕》一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是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一、联系生活,初读感知重点养蚕活动距离大部分学生比较遥远,学生难以亲身感知,但妈妈的爱却时时刻刻包围在他们身边。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观察妈妈的一天,回忆妈妈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在课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初读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语句。这样引导就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奠定了母爱这一感情基调,接下来的阅读会…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这是一个叫雷利的中国孩子给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信中饱含了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理解作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作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任务驱动,师生协作,共同探究来组织教学的,它注重了学生语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堂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将语、思想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的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