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机,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通过宣扬“新定天命运”论,为其对外侵略扩进行辨护,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妄图以其经济实力在华占据较大的市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为其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人们都习惯于将门户开放政策视为美国的早期对华政策。但这项政策的目标定位并不仅仅限于中国。根据美国国务卿海约翰1899年、1900年和1905年三次颁布门户开放照会的历史背景和照会内容,回溯近代早期中外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美国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轨迹,不难看出,这项政策的目标主体是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列强,中国只是实施这项政策的目标客体。美国的对华政策早在门户开放政策出台前就开始形成,门户开放政策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扩张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强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控制海关,逐步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同时侵略中国的边疆与邻国,发动中法、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向中国输出资本,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英国政府出于自身殖民利益的需要对华推行的的外交政策。以最惠国待遇的确立、合作政策的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并由美国最终确立为标志,这一政策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嬗变,并深刻影响了其他列强的对华政策。19世纪末,在英国实力下降、列强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该政策由美国公开宣布确立为一项国际政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史学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开展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客观上起过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略谈些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一、为何“抑制或延缓”说不能成立 (一) 关于“门户开放”政策的“抑制或延缓”作用,有的同志认为并不存在,因为这项政策宣布之时距“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已一年多了,因而后来的政策不可能对先前发生的事情起作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是整个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半个世纪。在这动荡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各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对华政策则具有典型性。美国在规年代初倡导的“合作政策”和90年代末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反映了此点。从本质上说,“门户开放”政策是“合作政策”的继续和发展。1851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它仿佛预示着19世纪后半期的动荡与不安。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订立,西方列强在华取得了更大…  相似文献   

7.
日俄战争是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战争中美国采取了支持日本的政策,这是美国和俄国在争夺中国东北问题上矛盾发展的结果,其目的是企图通过支持日本以遏制俄国,进而扩张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美国对中国东北觊觎已久,但是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一直遭到俄国的抵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美国企图变中国东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军事实力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美国主要依靠自己的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在中国东北展开争夺,主要是争夺中东铁路的修筑权。1896年俄国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新崛起的美国为了扩张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与日俄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通过剖析20世纪初美国在中国东北的经济扩张计划及列强间的矛盾,总结美国扩张计划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争夺东亚霸主的必然结果。一、美日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较弱,南北没有统一,矛盾激烈,面临内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尚未形成冲突。第二,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蒋介石重新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1928年。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日本也业已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对华政策上,两国都着意扶植代理人,既勾结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府院斗争的形成便是例证。在…  相似文献   

10.
均势外交是伍廷芳外交实践中积极实行的外交策略。他主张对外主动开放通商,主动因应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以争取在中国保持均势局面。这一策略有利于当时中国避免被瓜分的后果。它被后世所承继,在抗衡日本独霸中国的大陆政策方面更是起到了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争论,史学界经过一度沉寂之后,近两年又活跃起来。1979年《世界历史》杂志第三期,发表了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认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几大精英银行集团都在为抢夺投资市场份额而激烈竞争。作为美国顶尖的投行之一,摩根财团也是最早尝试在中国输出资本的美国财团。从京汉铁路投资开始,摩根财团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作为后来者的美国,由政府支持以摩根财团为首的美国银行团参与湖广等几条主要铁路贷款的争夺,并最终形成四国国际银行财团。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特权的争夺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国内矛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国内民族运动的兴起,保路运动开始在各地风起云涌。随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使得各国财团遭遇严重的挫折。  相似文献   

13.
一、单项选择题列强的侵略扩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回答1~5题。1.使我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把黑龙江由我国内河变为界河的不平等条约是A《.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C《.尼布楚条约》D《.改订条约》3.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于A.中日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B.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C.美国提出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D.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分析"19世纪晚期欧洲殖民国家瓜分非洲高潮形成的原因"时,都是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说法:"当时亚洲已被基本上瓜分完毕,美国又不允许其他国家涉足拉丁美洲,列强便把非洲作为争夺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贯穿于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的始终,距今已有100多年,已成为国际社会基本接受的原则。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出现了“新门户开放主义”。现重点就“门户开放政策”与“新门户开放主义”各自的特点、异同及内在的联系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就近代中国海关英籍税务司贺璧理与19世纪末各主要列强对华所采取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关系作一分析,以求进一步揭示旧海关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思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科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个子目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个诱因。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戊戌变法。《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唤醒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识,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好人政府”本系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在吴佩孚支持下,由鼓吹“好人政府主义”的王宠惠等人组织的一届民国内阁。由于直系军阀内部的斗争,这届内阁仅“浮起”72天即告“沉没”,“好人”们成为了封建军阀的牺牲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等列强势力重返中国,英日、美日在中国的争夺趋于尖锐。为了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市场的格局,1921年11月至次年2月,美国操纵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在所谓“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的名义下,规定了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门户开放”的原则,实际上造…  相似文献   

19.
应力求完整     
课本第 5 6页练习题 :“19世纪末 ,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参考书》第 10 5页答案提示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及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等方面回答。当然都对 ,但这是不够的。因为“19世纪末”包括1890~ 1899年 ,因此 ,应首先概括提出《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不提或漏提这点 ,答案就不完整了。应力求完整$福建省永春侨中@潘贤铺  相似文献   

20.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针对中国的特殊政策,也是美国在孤立主义外交方针指导下,协调列强在远东国际关系,谋求对外扩张,争取远东国际事务首席发言权的早期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