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节日传播的广泛性,强调应用节日文化的软性传播方式来进行国家良好形象构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国家意志的宏观把握,引导媒介传播内容,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以及注重软传播方式的沟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如今,虚拟空间正成为各种文化的空间载体和再生产场域,虚拟文化空间包括了视频、网页、游戏甚至广播等,本研究选取其中具备容量、高自由度和人机交互等特点的游戏虚拟空间和传统节日文化两者相结合的虚拟节日作为研究方向,选择的具体案例为游戏《原神》中的虚拟节日“海灯节”,通过传播仪式观的文化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仪式场域的建构研究,由表及里地对仪式场域进行完整解析,旨在探索其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当前传统节日传播符号遭遇尴尬的基础上,对如何抓住传播符号探索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6.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遗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经济生活的改善、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传统教育的缺失以及西方节日本身的一些优势等方面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彦泽  赵华 《新闻世界》2011,(6):272-273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的西方节日在我国迅速发展流行,而我国传统节日却遭到国人的冷落。本文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和西方节日流行的原因,指出传统节日应当如何与"洋节"相博弈,并对两者的博弈制衡提出一些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紫妍 《东南传播》2023,(2):106-110
盘王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耍歌堂是排瑶支系庆贺盘王节的特色仪式活动。这一传统节日仪式借用各种文化符号,重述瑶族文化中的核心神话传说和民族历史,在稳定的时间—空间设定下创造和维系本族的民族身份、集体记忆、文化信仰等,发挥了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的作用和意义。但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原本作为“文化仪式”的盘王节和耍歌堂被地方旅游产业收编为“商业表演”,牺牲了原本盘王节的一些原则和操作,消解了耍歌堂作为传统仪式的重要文化作用,成为现代化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保存难题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袁玮 《今传媒》2016,(12):86-88
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国家法定节日的活动传播来实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新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快捷的服务;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组合的传播趋势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将极大推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芬芳  黄晓慧 《新闻界》2007,(4):56-57,65
本文分别选取中央与地方两份典型报纸,试图通过对传统节日期间相关报道的内容统计分析,探讨报纸在传承节日文化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而更为清晰地认知报纸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责任定位,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重视并建立节日文化体系,最终使节日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钱梦洁 《新闻世界》2011,(9):272-273
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来探析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对传统节目文化产生的影响,并以电视这个媒介手段为例分析节日文化内涵嬗变的原因和节日的电视化表现。  相似文献   

12.
刘颖 《今传媒》2015,(3):144-145
节日仪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节日仪式传播有助于人们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本文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为例,分析了在死难者公祭中的象征符体系及其作用;同时,节日仪式传播通过构建互动模式机制、培养文化认同,从而达到增加民族核心凝聚力的作用。而媒介造势是节日仪式传播的主要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适文化身份以促进其他文化群体成员适应、理解中国文化有何困境,又何以可能?研究通过引入身份传播理论创新文化身份研究的路径,对全球14所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接触者”进行访谈和实践考察。研究发现,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居间”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亟需关注的界域,文化接触者在接触中国节日文化后的身份安全性感知受到身份差距、对话有效性、双文化身份背景等因素影响。进一步看,文化身份理解的困境主要归因于观念边界造就的身份差距,节日文化则通过形构意义共同体和开放对话的方式将身份传播理论框架中的四重身份联结起来,以设置微观叙事、制造文化体验、推动双向融合的方式实现赋魅,推动文化接触者个体文化身份的“唤醒-整合-归属”。  相似文献   

15.
当前,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原子主义及世俗文化的不断冲击,节日文化的深度感缺失、历史感浅薄及"光晕效应"弱化,导致节日文化在深度、厚度及广度上出现全面危机。在危机下,节日文化真实性存疑、意义淡薄、复制品流行及文化主体失落等危害随之出现,这给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桎梏。要解决和消除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及其带来的危害,则需回到节日文化和节日主体生存生活的日常生活,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一个富含意蕴的生活世界,才能消除节日文化与人之间的距离感、重估节日复制品在文化现代性转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建节日文化的真实性和价值性、重塑节日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7.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周承 《大观周刊》2010,(46):200-20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共有包括苗、布依、侗、土家等17个世居民族。各民族节日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丰富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非物质实体。,如何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本民族的节日文化,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保护民族节日文化中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又通过开发来更好的保护传统节日,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是保护贵州文化千岛.开发少教民族原生态旅游.促讲贵州民族地区社仝经济和谐发展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春节节日视觉符号的考察来探讨文化角度的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梳理了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主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视觉符号所传达的传统国家形象;又进一步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春节视觉符号的新增内容——如春节影视传播、春节旅游传播、网络传播、广告传播、邮票传播等,指出当前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并存、矛盾和谐、主体意识增强的变化中形象状态;并依托新世纪国家形象,探讨了节日文化角度国家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内地掀起了"人造节日"风。"女生节"、"网络情人节"、"双十一"等人造节日应运而生。作为人造节日中最成功的"双十一",它已经走到了第七个年头。"双十一"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进入公众的视野的,所以对"双十一"的网络传播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人造节日传播与网络传播特性相联系,力求探究人造节日开展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为今后人造节日的网络传播更好地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