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熊宁 《报刊之友》2013,(10):101-103
随着媒介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移动媒介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剧。移动电子媒介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也带来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现实中的对媒介依赖的加剧,反映出移动媒体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监管的三个根本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瑜  殷梅 《传媒》2006,(3):42-43
我国网络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的现状 网络的发展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华维慧 《传媒观察》2005,(11):52-53
在短短的十年之内,网络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著名媒介理论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任何媒介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环境。将这一论断着眼到网络上,可以发现,网络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确实在逐步开创一个不同以往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4.
张昆 《新闻前哨》2010,(3):14-15
美国著名大众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形象地断言: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们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确乎如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如同须臾离不开空气、阳光、流水一样.离不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如一双无处不在的慧眼,恪尽职守地为人类守望着风云变幻的大干世界.向人们报告万事万物的一举一动。媒介是人类的产品,人类是媒介的动物。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当下的人,被动地淹没在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海洋里,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存在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行动等生活方式,人逐渐失去主观的能动性,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媒介是人类创造的,并且服务人类生活的工具,他需要拥有主观意念的人们进行操作,当下的人应该逐渐地学会如何超越媒介筑成的城墙,从自己内心地想法出发,主动地认识事物,包括认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己。媒介给人带来的束缚,仅是人类思维的消极应对,媒介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真正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应对,只要人类合理有效利用,媒介将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交流的助手。  相似文献   

6.
在web2.0时代,网络传播为人们提供了媒介历史上最大的自由和最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网络侵权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近两年来较典型的网络侵权事件入手,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含义和主要表现、分析了治理网络侵权的难度,并从技术、立法、道德自律三个层面探讨了网络侵权的预防手段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Internnet的诞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人类逐步进入了网络化信息时代。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互联网对人们的心理、身体发育具有潜在危害,也给公共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对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并及时寻求相应对策,对社会公德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际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与渗透,使人类社会信息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网络正日益成为信息竞争的重要阵地。在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环境本身带来了污染,从而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受到负面影响。对此,业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对网络监管的人认为,互联网的网址之多及其  相似文献   

9.
张晓冰 《新闻知识》2004,(9):55-56,26
经过十年的发展,互联网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交往方式发生转变,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表现出了空前的开放性、主动性,给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以及极大的自由感和平等感。然而也必须看到,网络在全民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网络日益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影响最深、最广的新型传播系统和联系纽带。网络传播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交往方式,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征、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得出只要以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网络,扬长避短,合理使用,网络定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4):129-130
在网络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传播者代替了传统媒体中专业化的传播者,对于一些社会敏感议题的以“人肉搜索”为主要方式的逼视给报道对象甚至传媒业本身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在网络传播时代规避媒介逼视,建构媒介伦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介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思维领域。麦克卢汉就此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念,这对于把媒介理解为传递讯息的载体的观点来说,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播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整个世界都被小小的电脑芯片和细细的网线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李飞 《新闻世界》2010,(8):203-204
媒介技术的进步和传播产品的大众化,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也渗透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日益依赖媒体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媒体已成为各年龄段受众社会化重要的渠道。信息世界偏向于追求纷繁复杂,而人类的内心世界倾向于追求井然有序,二者之间的矛盾为受众社会化失败和偏离埋下了诱因。本文探讨媒介对受众社会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探寻减轻这种负面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研究产生的背景中国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和抓好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时,有鉴于电影和广播等大众传媒在商业驱动下制作生产“低水平”的媒介信息产品,对社会造成精神追求误导,对广大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在研究工作中,他们明确地反对大众传媒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极力主张对社会成员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其获得对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能自觉地辨别和抵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借助媒介信息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样一个具有当今人类普遍意义的研究课题,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6.
翟荧泉 《记者摇篮》2009,(10):49-49
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游戏不可避免地穿上了科技的外衣。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巨大的,人们已普遍注意到科技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文化生活及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大观周刊》2013,(1):97-97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大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议题都来自互联网。然而,人们在谈起互联网心花怒放的同时,往往又夹杂着谈"网"色变的无奈。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事物,但这种影响却又是双向的。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由它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另一方画也承受着它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和潜在危机。过度网络使用对网民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带来予诸多负面影响。研究生群体由于电脑技术水平高,空余时间多且安排灵活及上网方便等原因,更可能是网络依赖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他们的用网健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正如所言,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新都必然带来传播活动变化的连锁反应。手机传播媒介的产生,其异于其它媒介的新特质,促使大众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手机媒介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变革,探讨了手机媒介所属的传播类型,以及大众交流方式的改变对人际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