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帅小说以乡镇和都市生活为题材,以20世纪末为时代背景,通过先锋实验的叙事传达出青春的迷惘、欲望的挣扎等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在苦闷和困境中执着寻找生命的真实意义,而作家也在不停地追寻过程中探索了生命的各种可能,提供了理解和把握生活经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的“青春理想”主题进行梳理,认为在历史转型时期,当人生观和价值观标准发生扭曲的时候,个人理想往往和时代理想产生错位,个人理想不再指向时代理想,而是表现出多元阶呈的状态,面对理想选择的青年往往表现出迷惘和尴尬。某一时代“青春理想”主题的文学表现,既受制于时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环境,又离不开文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伴随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和人格现代化,作家们对“疯颠”景观的垂青成为五四时期的一种文学时尚.在五四小说中,“疯癫”体现着人们良心磨难的存在状况及其文化冲突的复杂背景,从特定角度表现了人们在转型时代的病态现实和启蒙追求.小说的“疯颠”景观发人深思,既蕴含着作家对本土文化本质的深邃思考,凌厉峥嵘、直率狂热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青春小说叱咤闯入中国文坛,它以独特的青春主题为传统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色彩。但同时,借助市场效应和网络手段兴起的青春小说,其命运注定一开始就在文坛上步履维艰,面对众多传统批判视角,众多研究者们立足青春小说文本自身,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青春小说。  相似文献   

6.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与此同时,中国作家叶紫也因《丰收》确立了其在“中国乡土小说”界的地位。两位作家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异,但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民生存、土地价值等方面却有着一致的精神观照。他们作品中的“土地”意象蕴涵着“死亡与再生”的原型主题,这一主题是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通过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这对于文学发展的整体性研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巴金的《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家》都是以“家族”为题材的小说。它们表现了共同的主题:家的衰败与人的发现。但由于二者在家族文化的建构与家族继承关系,以及烟酒文化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不同处置,因而两部作品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即儒家文化与多重结构的杂种文化。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翻译小说对我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影响有四大作用:(1)使中国小说的地位提高,改变了“小道”之说,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作家在异域地位甚高;(2)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诫”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3)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变得多姿多彩;(4)使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白话、通俗化。这些作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文学的商业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9.
春树作为80后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中多以表现放纵青春作为她的成长方式,对欲望的追求是她面对成年社会的一种恐惧宣泄,我们通过探讨她小说中的欲望主题来了解春树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小说。  相似文献   

10.
刘醒龙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一方面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20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艰难世家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出了要与人民大众分享艰难的时代情绪和人文关怀精神。所以,他的作品也就赢得了众多普通公民的信任,同时这也成为他寻找精神家园心路历程的审美呈现。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的“新都市”小说作为对都市人生存方式的把握和对都市精神价值的探寻,是在独特的都市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化语境蕴育了“新都市”小说的主题话语,灵魂和欲望成为特定的题材领域,而欲望化的现实使得传统道德观念的抛弃和情感空间的重构成为“新都市”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新都市”小说不仅热情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并且主动寻求精神超越的可能途径,尽可能展现世纪末人群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12.
小说性爱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性爱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键。 依其显示的文明内涵,小说性爱描写可划分为原始文化层面、男性文化层面、个性文化层面和现代哲理文化层面,其中每一文化层面都包含着对前一层面的批判和扬弃。当代小说性爱描写的泛滥作为一种世纪末病态,向人的生存和人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主题是儿童小说的灵魂,其统领着结构的模式、题材的提炼和题材的表现,没有主题的儿童小说是不存在的。百年中国儿童小说从诞生之初就要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着力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主题,即“启蒙教育”、“青春成长”、“苦难新生”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贯穿儿童小说现代和当代两个发展时期,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儿童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实验小说的代表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海勒和余华在长篇小说主题上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两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旨归,即都聚焦于现代人存在之“重”的生存状态。与传统作家相比,余华和海勒在凸现生存状态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颠覆传统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青春激情”指的是人在成长阶段所表现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精神现象。自五四以来 ,它就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所关注的一个持久不衰的话题。然而 ,由于时代语境、作家创作心态等诸因素的关系 ,不同时期作家对“青春激情”的书写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台湾作家马森是位富有哲学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他以存在主义为创作的哲学平台,表现了现代人在工商业社会中的“孤绝”心态,隐含现代人性格、心理病态的“异化”倾向。其作品人物的病态心理隐约带有“世纪末”思潮的痕迹;同时,对“孤绝”心态的表达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反讽”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8.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9.
情节在现当代严肃文学中的阙如已是不争的事实。探讨这个问题的由来也是摆在中外文学史家面前的一个无可回避的课题。但若从情节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切入,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情节由高走低,主题由低走高)在小说甚至戏剧史上恰好表现为一个X的两条曲线。本文从十七世纪欧洲“黄金世纪”文学切入.瞻前顾后,以期展示西方小说在十七世纪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情节和主题完美结合的历史范式,它不妨被称之为文学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笼罩着欧美文坛,代表着典型的“世纪末”情绪.与其比肩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也共同参与酝酿了苦闷、彷徨、悲观和唐颓的世纪末绝望情绪.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刻画了世纪末人物的典型画像,小说中主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和道德败坏,是当时欧美社会人们生存方式的写照.浏览近年的中短篇小说,会惊讶的发现,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当代小说,在举步跨入21世纪的门槛时,同样萦绕着“世纪末情绪”.文学进入90年代后,在走进世纪末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由于小说不可能宏观地洞察生活,只能从微观的每一个国人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值天秤的倾斜,大中型企业和下岗职工的生存困境,金钱唆使下的道德沦丧,经济秩序混乱下的腐败,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等,都使社会的病态情绪,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仍然挥之不去.正如作家殷慧芬所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