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这一主题在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3.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 ,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这一主题在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 ,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4):77-80,102
本文针对余华发表的文学批评,讨论余华的自我言说及其言说对其先锋小说创作以及小说解读的影响,主要表明余华对大师的学习心得和实际学习局限性的矛盾。同时将余华的先锋批评行为作为当代一种文化现象,以此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批评家身上出现的言说欲望和行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文坛的代表作家,早期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中短篇为主,这些作品通常都描绘一幅冷漠无情的世界,体现着人门对社会、人性的厌恶。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的写作开始转向长篇小说,例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活着》等著名的长篇作品。基于此,主要研究余华的长篇小说,通过余华早期的写作经历来分析余华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余华长篇小说的特点和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以此来全面地解读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7.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细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都能够感到强烈的父子冲突。作家余华在谈论到其创作时承认受卡夫卡影响深远,余华的写作具有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些特色。这两位作家在塑造父子关系中带有颠覆传统的叛逆性,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较为成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的特点,又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先锋小说是以反传统的角色走上文坛的。但是,我们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即使是先锋也不能斩断传统的根。余华的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作品中内蕴着“性恶论”、“顺其自然”的生存观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爱世界都处于一种悲观低调的态势之中,即生存上是“无位置”的,情爱上是“残缺”的.一批敏锐正直的男性作家认识到了上述现实,并以小说的方式反映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勒是二十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家,其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被称为"60年代美国反传统文化之圣经",小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本文从作品风格、人物塑造和叙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所描绘的荒诞世界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以期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发展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创作上出现了"后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极其热衷于把玩和嘲弄,似乎认为只有凭借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15.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小说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实验。他自觉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风貌。本文试从修辞学的角度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新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作家对能指形式的关注,其次是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探索,最后是有关审丑和非理性描写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表现了对人的日常生活境遇以及人生苦难的关怀,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审美表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存在主义接受的简单性,以余华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无法体现纯粹意义上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8.
真正的先锋是一种精神的先锋,只有那些对人类的存在进行研究,对人类的心灵进行考察,并显示出自身在艺术反叛上的内在力度的作家才是先锋作家。以此审美参照来重新审视和观照先锋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精神取向,可以概括地说,在文坛上占据主要地位的不外乎两股力量:一是关注人类精神困境,坚守先锋精神的一支,他们在以余华、北村等为代表,力求在更深层面上探索人类的存在境遇,展示生命本体的潜在状态;另一支是面对日常世俗生活,背离先锋精神的一支,以苏童、叶兆言等为代表,将目光转向市民无奈庸常的生存表相。在此路上走得更远的是新生代的作家们,他们对先锋精神的背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主义”作家登上文坛,掀起80年代文学史上最后一次文化热。这些作家以“零度情感”进行创作,将写作重心移到了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在生存状态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时代的意义。通过对新写实小说中生存意识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新写实小说创造的独特审美态度、它对文学做出的贡献以及最后走向末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