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的关键,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比如《活板》一文中,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个“活”字,将“活板印刷”和“雕板印刷”区别开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好说明文呢?  相似文献   

2.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分析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是由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会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谋篇布局,一般情况下,介绍建筑的说明文,主要运用空间顺序(包括方位顺序)可抓住行踪或方位名词作推敲,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凡尔赛宫》;介绍事物发展,演变或工作程序的说明文,主要借助于时间顺序,可抓住时间名词和序数词作揣摩,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活板》,其中程序顺序从属于时间顺序。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主要运用逻辑顺序,如《万紫千红的花》,《统筹方法》。有许多文章,由于说明的需要往往综合运用多  相似文献   

3.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活板》,以其文字简洁洗练而著称。仅仅三百余字,便将我国版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不愧为我国古代程序说明文的典范之作。然而,当时木刻活字由于受材料等因素的限制,以致存在着许多缺点,所以《活板》一文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这 5句话说的是不用木料做活字的原因,客观上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中国乃至世界没有木刻活字印刷的历史。 活版印刷,果真“不以木为之”吗 ? 其实不然。据郭锡良等编…  相似文献   

4.
说明文因文体的特殊性,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准确阅读说明文,应掌握以下要点: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说明重点。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阅读时,应抓住这个重点,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例如《松鼠》一文,作者用文学笔调向我们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温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等三个特点。又如《中国石拱桥》则牢牢扣住“石”和“拱”,从“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两方面突出石拱桥区别于一般桥梁的特征。而《死海不死》的作者则抓住死海“咸度高”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其次,要分析说明顺序。常见的说…  相似文献   

5.
教过高中《语文》第五册《张衡传》,学生问:“范晔活了一百五十二岁吗?”我有些愕然,反问:“何以见得?”学生说:“是您讲的,范晔生于293年,死于445年,这不是活了152岁吗?”“糟糕,是我马虎啦!待我查对一下再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根据“课标”的要求,把八年级学习说明文的目标定位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桥》抓住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外形优美的特征,根据凸显特征的需要安排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7.
卢俊华 《现代语文》2006,(10):27-27
《活板》这篇古,选自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板印刷的技术。教学本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对世界明的卓越贡献:把握课是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来进行说明的;领悟课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可采取学生质疑、相互解答、教帮助等方式,而根据本所说明的内容及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教学过程中采用画图法,让学生阅读课,把字转换成活板印刷流程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理清说明的顺序,是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说明文都从有利于揭示和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需要出发去选定说明顺序。那么,拿到一篇说明文,我们怎样才能理清它的顺序呢?一、如果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那么它就是时间顺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和《生物的“睡眠”》中都有这种顺序。还有一种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为序的程序顺序,也属此类。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观察是直接获得写作的素材,那么阅读则是间接获得这种材料.作家茅盾在讲观察时说,除了观察外,“同时也要读书”.培养和训练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要指导他们从范文中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安排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主要使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教《向沙漠进军》,要指导他们抓住“沙漠危害——征服的方法”这个总结构;而在说明征服方法时,又是根据它危害所使用的“武器——风和沙”,按“抵御——进攻——  相似文献   

10.
朱建芬同学问:《从宜宾到重庆》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本文作为一篇解说词,具有说明文的一般特点。课文首先按照空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长江边上的这两座有名的城市——宜宾和重庆,在说明时紧扣说明对象的特点,尤其是突出了重庆多雾、地势高低不平的特征。同时,为了使读者对这两座城市的有关地理、风俗了解得透,课文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在说明“雾城”的特征时,以盛产柑橘作为例子来说明雾对重庆有利的一面。还有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两相比较来突出说明“山城”的地势高  相似文献   

11.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许多东西会在时间的荒野里慢慢消失,可是四大发明却像明珠一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引导后人明白创新的要义.同学们,你们能说出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吗? 生(杂):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 师:对,这四大发明,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其中,活字印刷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节省了印刷材料,提高了印刷功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结晶.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文章——《活板》.  相似文献   

12.
一.小作文写一篇短文,介绍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作文要求]1.不拟题目;2.用两三种说明方法;3.不超过200字。[审题指导]首先要明确体裁,“介绍”的文字为说明文;其次要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有哪些?一般方法为:①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②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③注意说明顺序;④分析说明文的结构;⑤分析说明语言。五方面不要面面俱到,200字的短文也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评分标准》说:“其中①②项必须介绍,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同志在《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载195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一文中指出:“诗,硬是可以点铁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的确,凡是涉猎过我国古典诗歌的人,对这种“诗以一字为工”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而且在许多诗话词话中,都提到了这个现象,并作了某些说明。他们把一句诗中能使诗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曾有作家说过 :写文章是整理我们的思想 ,使之明确化、条理化、具体化的过程。这句话应用在写说明文时尤为重要。要写好说明文 ,在注重抓住事物特征 ,准确进行说明的同时 ,定位好说明目的 ,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安排好说明顺序 ,首先应明确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一、明确说明文结构和说明顺序的区别有一道关于《中国石拱桥》的阅读分析题 ,要求说一说文章介绍赵州桥时所用的说明顺序。由于当时给定的“标准答案”是“总分”,因此凡答“从整体到局部”的一律视作错。这种严格地按标准答案阅卷造成的冤案虽已成为…  相似文献   

15.
《新大纲》规定:“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是一个老问题。过去我们进分阅读教学,在讲解课文时,就是按照“整体——部行——整体”亦即“综合——分析——综合”的顺序进行的。《新大纲》为什么要把这个老问题重新提出来呢?值得我们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16.
×××同学问:《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中,作者为什么按时间顺序介绍书籍演变的过程? 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得准确、清楚、明白,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主要根据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和目的来进行安排。说明顺序常用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以时间为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重点说明了书籍演变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的特点。而书籍的演变从三千多年前的有文字的“甲骨”到当代许多奇妙的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头绪纷繁,内容庞杂,若不采用合理的顺序,必然很难说清楚。课文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说明,有助于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地说明书籍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校园逸趣     
注音有错同学甲对同学乙说“:我昨夜琢磨了半夜《古代汉语词典》,发现有两个字古人恐怕搞错了注音。“”哪两个字?“”矮和射。”“何以见得?“”你想‘委’字古代有推投之意,矢就是箭,把箭推投出去不就是射吗?“”哦,有点道理。那‘射’呢?“”射更简单了,身体才一寸高,那还不矮吗?”提前止痛放学前,老师把兰苗叫到办公室,拿出一粒止痛片说“:你把它吃下去吧。”兰苗不解地说“:我身上哪也不痛呀!”“过会儿就会痛了。我已经把你考试不及格的消息告诉你爸爸了。”纸条考试时,小刚向王海扔来个纸条“‘:恍惚’是什么意思?”王海迅速在纸条上…  相似文献   

18.
强立峰同学问:《核舟记》一文在说明雕刻品精致时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核舟记》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民间艺术家的工艺作品,作者强调了工艺品之微——“径寸之木”,“计其长曾不盈寸”,还强调了工艺品之精——人物栩栩如生、字迹了了。不用说读者,就是作者在精笔摹状后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技亦灵怪哉!我们读罢此文,在发出同样赞叹时,还要发出“文亦灵怪哉”的赞叹,技的“灵怪”体现在微精上,文的“灵怪”则体现在说明顺序与说明语言上。本文是一篇具体事物的说明文。一般来说,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时,一定会涉及说明顺序这个问题.这是一篇老课文,笔者已教了很多遍,都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这一次却出现了意外.下面是“无知”问题引发的关于说明顺序的教学片断: 师:宇宙深邃而辽阔,对于复杂的宇宙,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呢?  相似文献   

20.
杨益问:“《听潮》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散文写景必须抓住特征来写,这样才能写得传神、生动。《听潮》一文,作者抓住海潮音响等变化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图画。“海睡图”作者抓住落潮时的“静”来写,“大海上一片静寂”,“静寂”紧扣“听”字写落潮时大海的音响特点。“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吻”的本义是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