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60年前,在人类历史上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以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苏中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这次战争是以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而全面爆发的。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后按兵不动,坐视波兰的灭亡。在西线出现了所谓奇怪的战争,当英法军队坐失时机时,德国已做好了西进准备。1940年德军侵占丹麦和挪威,扫清外围。接着又侵入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那时,在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近40万撤至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港,英法动员大量舰船,组织了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八天内抢运33万余联军到英国。德军随即…  相似文献   

2.
“奇怪战争”、“假战争”或“静坐战”系人们对1939年9月至1940年4、5月问英法对德战争的讥称.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突袭波兰,英法旋即对德宣战.然而,在欧洲,“二战”的帷幕拉开之后,并没有上演军事上尖锐对抗的活剧.相反,交战双方按兵不动,英法陆军退缩在马其诺防线,而德军则聚集在齐格菲防线上,僵持局面达半年之久,从而使欧洲战场出现了似乎令人困惑不解的“静坐”现象.  相似文献   

3.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纵容和姑息法西斯。苏联同英、法、美一样,都对纵容和鼓励法西斯侵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苏联也应包括在绥靖政策推行国之列。苏联绥靖政策包括对日绥靖政策和对德绥靖政策。对日绥靖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顶峰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对德绥靖开始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40年苏联对德绥靖达到顶峰,在舆论上、行动上完全站在法西斯一边。但顶峰之时也是它该悄悄收场的时刻,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对德绥靖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国际同盟组织。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进程及其最终胜利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斗争过程,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未有的、深刻持久的经济危机。“一切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革命危机,使得帝国主义除了战争找不出第二条挽救死亡的出路。”市场狭小、原料缺乏、无力与英法美进行经济竞争的德日两国垄断资本,在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建立了法西斯恐怖专政,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相继燃起侵略战火。1931年和1933在亚洲、欧洲先后形成了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妄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使世界人民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5.
西班牙是通往非洲的桥头堡,扼守着地中海到大西洋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本世纪30年代,德意法西斯为控制这块战略要地,积极支持佛朗哥叛军,颠覆了共和政体,建立了佛朗哥的法西斯独裁统治。1939年3月27日,西班牙加入“轴心”国阵营,3月31日,德西签定友好条约,两国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但是,西班牙为什么没有跟随德意参加世界大战,而是奉行所谓的中立政策?中立的实质是什么?对大战的进程有何影响?本文试图作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与苏、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及反法西斯力量之间进行的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为止,前后历经6年,战争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英﹑法﹑中等50多个国家结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约五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反对德、意、日等轴心国侵略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双方先后参战的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进了战争。 二次大战前夕,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3月和1939年3月,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相似文献   

8.
1931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德、意、日法西斯先后发动和扩大了对外侵略战争.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它们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通过一系列盟约,结成了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从表面上看,轴心国为了共同目的联合起来,但实质上纵观二战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为了攫取各自的利益,内部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通过考察轴心国联合的过程,揭示轴心国内部的矛盾,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9.
论德国和日本对其侵略战争认识的差异樊建莹1945年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在其历时6年的进程中,6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4/5的人口被德意日法西斯强行拖入战争漩涡(中国被卷入战争的时间更长),战火遍及欧、亚、非及大洋洲的4...  相似文献   

10.
偷袭珍珠港     
欧洲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政府秉承一贯的传统,竭力避免卷入战争。1939年9月5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美国中立宣言,同时禁止向各交战国输出军火和战争物资。不过,同样是基于传统,美国社会对英国和法国存在着广泛的同情。1939年9月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人希望英、法和波兰战胜,德国战败。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决策层曾经有过关于“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北进”攻打西伯利亚迫使苏联屈服这两种争霸扩张的国策之争。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更使人相信日本会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但最后日本为何却选择了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战争的乌云笼罩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之际,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1972年版,512页)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加强战备,进一步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条约的签订,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三十年代以来,德意日法西斯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要制止侵略、制止战争,唯一正确的途径只能是苏联和英法等国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是张伯伦、达拉第推行的绥靖政策,就  相似文献   

13.
1.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2.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3.法西斯专政最早建立的标志: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4.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3年,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上台执政。5.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新内阁上台。6.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7.德国“天下无敌”神话破产的标志:1941年6月22日发生的莫斯科保卫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扩大(或拉开太平洋战…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检视国内外学术界观点,共有以下五种说法:(一)三九说,以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与此相近的还有以1939年9月8日为起点的。(二)三五——三七说,认为在西方开始于1935年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和1936年德、意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在东方开始于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侵占北京、上海。(三)三七说,认为“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  相似文献   

15.
●阶段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在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充满矛盾和斗争。1929年—1933年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30年代,帝国主义两股最主要的潮流:一是法西斯主义:德、日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二是绥靖主义,力图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英、美、法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嚣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处于暂时的有利地位,很快占领了西、北欧广大地区,法国战败,英国退守本土。1941年,德国侵入苏联,日本袭击美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人民很早就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苏联、美国等更多的国家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逐步  相似文献   

16.
1940年6月,推行缓靖政策的法国沦亡,德国称霸整个欧洲大陆,骄横不可一世.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都面临着重新构筑之局面.本文重点选取英美苏与德意日之间纵横捭阖的政治与外交的磨合与斗争,试评述因法国败降所带来的国际格局的重大转折与变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疯狂地扩军备战,并不时地在各地点燃战争火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奥地利;接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侵略战争正在局部范围内升级和扩展,世界大战的威胁日益临近。面对法西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结束到今年九月份就整整四十周年了。关于二战到底何时爆发的问题,国内外史学界至今尚争论不休,迄无定论。欧洲人多认为应该是1939年9月1日波兰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人多认为应是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美国人则多认为是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我国史学界,多年来“三九说”占据上风。自从1978年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与英美两国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及其解决进行论述,阐明苏美英三大国各自的立场和实质,为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东方战线”问题 为了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苏联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美、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结成联合阵线。1933年11月,苏联政府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向美国建议缔结有苏、美、中、日等国家参加的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避免日美双方关系复杂化,在远东地区顽固地推行对日绥靖政策,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1937年3月10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了缔结太平洋地区安全公约的设想,但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加上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家在欧洲事务中蓄意排斥苏联,从而促使苏联外交政策转向。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大上指出: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苏联这一立场,反映了苏联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立的坚定。1939年4——8月,苏联同英法两国进行了结盟谈  相似文献   

20.
“不干涉政策”——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美、英、法帝国主义者以“不干涉”或“中立”为名,纵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肆意进行侵略而他们从中取利的政策。例如九一八事变质,美国政府一方面宣称它“不承认”日本独占中国东北为“合法”,同时又宣称“美国絲毫无意干沙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之权利”,实际上它是以牺牲中国的东北来换取日本承认美国在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