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不过”是一个相对后起的转折连词.北宋时期始有连词用法。通过对“不过”连词化过程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限定副词“不过”所在句子结构的复杂化,所系联的限定对象和所限范围两者的隐而不现,以及前后句子(或分句)之间语义上由前后一贯到相反相对的变化,都对“不过”的连词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从两个角度给汉语的句子分了类。一是从结构角度,分句子为单句和复句;单句中又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非主谓句中再进一步分出名词,动词等构成的句子。二是从句子的交际职能角度分类,即语气类。本文讨论的句式,从结构角度看,是由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课文中,古汉语结构助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其句子的独立性,构成主谓短语,或作单句中的某种语法成分,或作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之”可不必译出。其形式一般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4.
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又称“词组”、“仂语”。 短语是一个重要的语法单位,是近几年才有的一个新的认识。其一,是与语法教学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密切有关的;其二,在汉语中,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础。事实上,汉语中句子除了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外,都是由短语加上语调构成的。诚如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所说:“在汉语的各级组合中,词组一级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汉语的组合到了词组这一级,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都已具备了。”掌握各种短语的结构及其功能是学好语法至关重要的关键。倪宝之等编的《中学教学语法基础》一书也曾指出:“掌握了短语的结构特点,对于其他各级语言单位的特点可以触类旁通。” 目前小教、幼教进修用的《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对短语的分类,根据是1984年1月教育部批准使用的新的教学语法体系——《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所说的:“从性质、功能以及构成情况两个角度对汉语的短语进行了分类。短语的主要类型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和固定短语。”《提要》对“短语”的解释及分类都要比1956年制定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对“词  相似文献   

5.
根据Chomsky的X-阶标理论,句子结构和短语结构一样也是一种向心结构。它以屈折词"I"为中心语构成短语IP。时态分句的中心语"I"具有[+Tense]的特征,担负句子中心成分和指派并核查主语NP主格两项语法职能,被称为"强I"。但非时态分句的中心语"I"具有[-Tense]的特征,作为句子中心成分却没有能力指派并核查主语NP的主格,被称为"弱I"。"弱I"的"无能"使非时态分句的主语为了得到合法生存的资格而各显其能:或借助于其它成分的帮助,或进行移位委身于有格的位置,或隐身于分句的主语位置以获取主语资格,而缺乏屈折变化的汉语则相对较简单。  相似文献   

6.
对“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说之异议王玉仁古代汉语中的虑词“之”有种独特的用法,即介于一个作了成分或分句的主谓短谓语短语之间。这种“之”的语法作用究竟应当如何认识,目前仍是其说不一,但有一说十分流行─—“限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认识值得商榷。所谓句子,就是...  相似文献   

7.
省略是英语中的普遍现象,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会经常遇到。英语中的省略错综纷繁,一般的语法书及一些专著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对“独立结构”中作逻辑主语的名词词组省略限定词的现象提及不多,本文将就这种省略现象作一粗浅探讨。 “独立结构”是指带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和无动词分句,常用于文学描写中。它的特点是用词精炼,结构紧凑,表达生动,而省略作逻辑主语的名词词组中的限定词则  相似文献   

8.
新语法系统把词组改称短语,名称的改变引起意义上的改变:词组侧重于结构,短语侧重于性质与功能。“的”字结构在新语法中改称“的”字短语,它是一种应用广,情况复杂的特殊短语,它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从“的”字短语的组成方式看,它是“的”字和前面的名词、代词、动词和形容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构成的。它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构成方式: 一、省略“的”字后面的中心词,“的”字与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短语。结构助词“的”后面的中心词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使句子简洁,就省略了这个中心词,结构助词“的”就与前面的修饰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的”字短语的这种形成方式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有一种语法构造叫做“独立结构”(Absolute Construction),又叫“独立主格结构”(Nominative Absolute Construction)或简称“独立主格”(Nominative Absolute)。这类结构实质上都是一些带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Non-finite Clause)和无动词分句(Verbless Clause)。例如:  相似文献   

10.
将来时性条件分句中限定动词短语复杂多变,用此用彼,似无章可循.本文通过理论探讨,语料分析,区分了三类将来时性条件分句及三套动词短语,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发现了不同限定动词短语在将来时性条件分句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离骚》是用“楚语”书写的,其语法的独特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一、主语有着几种特殊的位置:1.中置;2.置于形容词或动词后:3.后置;4.置于次句而兼统首句。二、“之”字作连词“而”字用,后带形容词作补语。三、“其”字作连词“而”字用,多表因果关系。四、动词置于主语前。五、形容词置于句首。六、修饰词后置。它们或使文势矫健,或使修饰对象得到强调,或使描绘对象更显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话语标记和语气词的"算了",均从"算+了"的结构发展而来。"算+了"结构主要处于两种句法环境中,一类为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的单句,另一类为复句后一分句或紧缩复句的后件。前一类句型,经主语脱落,"算了"发展为话语标记;后一类句型中的紧缩复句前件变为凸显成分,成为单句结构,"算了"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14.
书写形式和发音形式是英语大厦的原始基础,一切发展由此起步。词素是解决词汇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既有实用性,又有操作性。词汇,其实已没有抽象词汇,而只有具体单词的概念;或者更进一步,已没有单词的抽象概念,而只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应用概念。短语,是英语由词汇向句子过渡的必然桥梁,也向学习者敲响词汇搭配关系不可忽略的警钟。句子是各种短语的结合体,是英语学习的自然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句子就是一部英语语法的载体,没有它,语法无从依附。如果说句子是英语学习的对象,段落和篇章则是英语应用的对象;只有通过段落、篇章的应用,学习者跻身国际社会的才干智慧才得以展现。英语学习七大步骤,步步是因,步步是果。  相似文献   

15.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散动"是《马氏文通》中提出的重要语法学术语,它主要包含有两层意思,从语义分析来说是指与"坐动"(谓语核心动词)相对的"非谓语核心动词";从句法结构分析来说是指与"语词"相对的动词短语中的"述语"."散动"与"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汉语中的短语,虽然在功能上基本相同,但内涵不尽一致.它的设立对汉语语法学的完善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英语存在句的基本结构为"there+基本句型",即"THERE+BE+NP+NPL/T",其复杂结构为基本结构+扩展部分,后者且称X段,即"THERE+BE+NP+X+NPL/T",或"NPL/T+THERE+BE+NP+X",X段可为形容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或从句,充当定语修饰主语(NP)。从基本句型句到存在句的转换含三种,四至五步可成;从存在句到基本句型句的回归检验也含三种,五步即成。  相似文献   

18.
“X+透”结构是比较特殊的述补短语。文章主要研究“X+透”中“透”做补语的词性和意义、能带“透”做补语的词、带有“透”做补语的句子结构的特点、“透”做补语的语义指向等。  相似文献   

19.
“鸡不吃了”,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王士元先生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sentences derived by syntactic movement, in orally trained school-age Hebrew-speaking children with moderate to profound hearing impairment, aged 7;8-9;9 years. Experiments 1 and 2 tested the comprehension of relative clauses and topicalization sentences (with word orders of OVS [object, verb, subject] and OSV [object, subject, verb]) using a sentence-picture matching task. Experiments 3 and 4 tested the production of relative clauses using two elicitation tasks. Experiment 5 tested the comprehension of relative clauses with and without resumptive pronouns. As a group, the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failed to understand object relatives and OVS topicalization sentences. In the production tasks they either avoided producing a sentence with syntactic movement, by using a relative clauses with a resumptive pronoun instead of a gap or by producing a sentence without a relative clause, or produced ungrammatical sentences. They understood correctly object relatives with resumptive pronouns, which are not derived by movement. Both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hearing-impair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hearing control group. Individual performance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age of intervention: only children who received hearing aids before the age of 8 months performed well in the comprehension tasks. Type of hearing aid, duration of use of a cochlear implant, and degree of hearing los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syntactic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