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容忍"源于1982年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在新闻界是指绝不能让虚假新闻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法出现。穆青对虚假新闻的"零容忍"是全方位的,毫不留情的。他要求做到:不容一点虚夸,不造一点假象,不忘追根探源,不忘观点求证,不忘核对材料,不忘肩负责任。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3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虚假新闻仍然屡禁不绝,时有反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应强烈。本刊编发的这组文章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切实肩负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3.
虚假新闻,是社会的公害,也使媒体公信力遭到极大伤害,尤如过街老鼠必须人人喊打。对此,全国新闻单位于2010年11月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活动,对于"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从历史的情况看,我们与虚假新闻的斗争是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冒头就打,也要随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张羽 《青年记者》2010,(18):14-14
假如在百度里搜索"断章取义的新闻"几字,结果会让你瞠目结舌,最近发生的一些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新闻当事人或受众指责为"媒体断章取义的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6.
张珍 《新闻世界》2011,(7):26-27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虚假新闻现象似乎愈演愈烈。杜绝虚假新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学会深入现场挖掘新闻,多看多问多听,并在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提高"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假新闻出现的成因有商家有意识的商业炒作、某些网站不负责任地一味猎奇、草根网民的网络流言、网络记者和编辑不遵守职业操守等,本文据此提出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包括要切实完善相关政策规范,用法规来"封杀"造假者,加大造假新闻的媒体问责制,强化对编辑、记者的管理,提高其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11,(3):7-7
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决定,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  相似文献   

9.
余艳青 《新闻界》2005,6(5):138-139,133
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问题概括为“6大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侵权新闻、冷漠新闻和虚假广告,或者两种表现:专业精神的缺乏和"有偿新闻"的严重泛滥(有偿新闻更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但因在我国现有制度之下表现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类别单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市报人》2011,(5):22-22
广西玉林日报社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方面措施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维护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玉林日报社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查找本单位曾出现过的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娄炜栋 《新闻实践》2012,(10):52-53
细节失真就离"虚假新闻"近了一步 新闻稿要避免"千事一样"、"千人一面",细节便成了吸引受众目光的关键。艾丰先生说:"有特色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有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新闻稿有血有肉,画龙点睛,也就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去年10月,我省成立虚假新闻投诉中心,至今已有10个月,受理投诉700余件,  相似文献   

12.
刘迪 《新闻前哨》2012,(8):96-97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顽症。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本文通过对虚假新闻三种主要症状的分析和揭示,得出结论:虚假新闻态势日趋社会化,并指出媒体有必要与受众达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作用,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金 《青年记者》2010,(11):49-51
前不久,重庆新闻界因为关于中国作协开"豪华会"的虚假报道打响了"新闻打假"战,提出要正本清源确保新闻真实性。近年来,虚假新闻屡屡出现,虽然从媒体到社会都对此深恶痛绝,但却屡禁不止,而且大有花样翻新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应对这种局面,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从专业的角度讲,则需要我们的采编人员较深层次地理解新闻真实的含义,对新闻失实的主观原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2007,(10):41-41
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国有关虚假新闻的法规政策和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虚假新闻的悖德性却是广泛的共识。尽管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但拒绝虚假新闻几乎是所有发布新闻信息的网站的明确承诺。一旦被证实发布或传播了虚假新闻,相关的网站通常的做法是删除虚假新闻、向受众或受害人道歉。美国的网络新闻媒体是这样约束网络信息传播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陆定一同志的新闻真实观作了较为全面解读,进而联系当前愈演愈烈的虚假新闻,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虚假新闻不仅严重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而且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危害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切实践行陆定一的新闻真实观,对抵制虚假新闻仍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假新闻、失实新闻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保军 《今传媒》2008,(3):10-12
尽管人们对虚假新闻深恶痛绝,但对什么是虚假新闻还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中对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不加区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种认识上的模糊性①.  相似文献   

17.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多年以来各种虚假新闻经常见诸各种传媒.本文分析了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提出了杜绝虚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的具体措施,为提升媒体公信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指导性和生动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始终把握新闻"三性",以达到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新闻报道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近年来出现的"纸馅包子"、"假华南虎事件"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伤害,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如何彻底铲除虚假新闻这颗"毒瘤"?笔者觉得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相似文献   

20.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成为影响新闻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症.而借用契约精神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探讨虚假新闻对契约原则中平等原则、互惠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的伤害,从而寻求以法治的力量来解决虚假新闻问题,无疑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