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孔子进行了第一次教育大改革。此后,儒学垄断了教育,重学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学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儒学以其忠君孝悌,凭借独占并世袭教育领地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儒学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质。情感体验是儒学思想建构的基础。性情论体现了儒学对情感本原的追问,情理论显示了儒学对情感内涵系统的反思,情义论表达了儒学对情感实现原则的探索。情感自由是儒学对情感旨归的体认。心志与心智的统一是儒学实现情理合义、彰显情感自由、成就道德人格的路径。儒学情感特质的丰富思想意涵为当代社会深入思考人的真实而合理的存在方式、探讨具体情境下理想人格化成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4.
清朝初期唐甄的富民思想 ,是其启蒙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富民思想 ,指出民富是国富的标志 ,立国之道 ,唯在于富 ;他反对传统的抑商为末的观点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把听民自利看作是富民的途径 ,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意识和市民阶层的经济要求 ;他把封建政权和统治者看作“民富”的最大障碍 ,体现了他的启蒙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刘备、诸葛亮创建的蜀汉政权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蜀汉法治而兴、儒蠹而亡的历史,充分证明:“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这个政权的得失兴亡,对普及、深入、持久地搞好批林批孔,提高我们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汉初儒学能够脱颖而出,最终登上独尊的地位,众多儒生的努力功不可没。汉初的儒生从礼仪制度、思想领域和儒家经典三个方面继承并改造了儒学,使之更能适应汉代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翱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以振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佛、道形上思想和修养方法为借鉴,创作<复性书>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去情复性"学说.李翱复性思想在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修习方法、道统论等诸多方面都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翱成为上承传统儒学,下启宋明理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从1898来华工作到1930年归国,庄士敦在华时间长达30余年,长期的在华生活使得庄士敦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按<论语>"士志于道"之意为自己取字"志道".1934年.庄士敦出版演讲集<儒学与近代中国>,在这部书中,庄士敦站在捍卫儒学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对儒学的认知,尤其对儒家教育思想、孝道、祖先崇拜进行了深刻剖析;同时,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及儒学的特质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封建社会存在着教皇权和世俗君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过斗争,教权摆脱了世俗君权的控制,进入极盛时期,最后又板盛而衰,从属于王权。基督教及其教会在封建社会发展中具有两个特点:为剥削制度辩护和安慰、麻痹人民,以达到为封建政权服务的目的。但封建教会的统治其本质是发动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北魏文成帝的文治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文成帝是由“武功”转变为“文治”的过渡人物。在位期间所奉行的“文治”政策为日 后北魏政权的进一步汉化和封建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儒学自孔子开创以来 ,由于它的普适性而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在它的发展中 ,各民族在吸收儒学思想的同时 ,也把各自民族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儒学中 ,从而更加丰富了儒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在西藏的传播和实践,不仅推翻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还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是西藏解放各族人民思想、发展生产力、建设现代化新西藏的根本保证。厘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什么好的理论诠释,也是对西藏必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阐明。  相似文献   

13.
汉代儒学是古代儒学与阴阳家、道家、法家融合的产物。它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传统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等实质与核心,但自身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使汉代儒学适应了帝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治成为汉代正统学说,得到了统治者的扶持。它一方面教导人民顺应天意,另一方面大力总结社会统治技术,宣扬君权,天子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世俗性、制度化的特点,在汉代统一的背景下成为大一统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笔者在回顾、梳理各个历史时期传统启蒙教育发展的情形后 ,认为这种深深打上儒学烙印的启蒙教育有着不容抹煞的成功性 :第一 ,它以识字教育为先导 ,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二 ,它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开阔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视野 ;第三 ,它注重诗教与形象化教育 ,培养了儿童以文学美为主的审美鉴赏能力。与此同时 ,传统启蒙教育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病 ,即蒙学读物中充斥了大量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说教 ,不利于儿童正常人格的发展 ;其次是它只重视经学 ,轻视经世济用之学 ;只重视写文章 ,忽视科技教育 ,成为旧中国国力衰弱和人才创造力萎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儒学天命观与夏商以至西周、春秋时期的天命思想存在着因袭损益的关联。夏商时代,尊天奉神,“天命”概念具有超现实的神秘意义。西周承继前代传统,同时根据现实的需要赋予“天命”以人文的伦理性格。经过春秋的社会动荡,“人”的意义进一步弘扬,至孔子创立儒学,继承、发展西周以来重人道、道德的传统,形成了富有浓厚伦理色彩的儒学天命观。尔后历经孟、荀的阐发,以至汉、宋儒者的理论建构,儒学的天命思想中最终把社会道德伦理升华为本体与政治紧密相联,使儒学成为以伦理为本位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儒学、基督教和共产党教育思想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旨在剖析其思想精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儒学的理论体系在清末已经解体,其历史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作为社会统治思想变为主要被反思的历史文化遗产。儒学虽然不能充当现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但它的积极思想可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东亚儒教文化圈”、“后工业化社会”起一定积极作用。“儒学复兴”不可能,而儒学的某些积极思想必将被更新、更高的文化形态所吸收、所熔化,儒学的积极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8.
由陕西师大、西北师院主编,有四川省教育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教师进修学院、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学院、天津师大、华中工学院、陕西省委党校、西安市委党校、陕西工运学院等参加编写的《中国儒学辞典》,即将编纂完毕,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辞典为中型专业性工具书,内容包括中国儒学及与儒学有关的学说、学派、人物、思想、概念、词语、著作,还包括古今对儒学研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学者与论著。  相似文献   

19.
歌德是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所经历的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初叶,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是为这种上升和发展,为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作好思想准备。歌德的文学活动紧密地结合了这个时期重大的历史事变,特别是他的悲剧《浮土德》就是通过浮土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用德国的民族形式加以概括,并根据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  相似文献   

20.
儒学自先秦始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虽几经波折,但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仍基本上保持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其思想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在封建社会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思潮的分合激盪下,都发生了种种嬗变。然而,其思想的基本模式,却被世代儒学承接下来,虽不断变换种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思想模式,就是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天命、仁、智三者的统一,也即天道观、政治伦理观和认识论三者的统一,三位一体。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构架。孔子诸方面的思想只有置入此构架时,才能现出其本来面目。本文从理智的天命观、伦理化的天命、仁与智的统一等三个方面分析研究这一思想模式,揭示这一思想模式犹如世代相传的基因,塑造了儒学的特质;剖析这一思想模式给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