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善”是西方伦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苏格拉底使之成为一门完善的伦理哲学并且至今仍作为衡量西方人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的标准。本文探讨了善的内涵、善的追求、善的社会意义,从而引导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倡导人们追求至善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种引人向善的活动,教学善是教学理论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活动中的"是"与"应当"不是一种悖论关系,从"应当的善"推出现实的"是"不是"自然主义的谬误".指向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善是一种应然取向,通过教学行为的应当引导现实的发展;教学理论具有伦理取向,关注教学行为的正当,以此校正现实中教学行为的偏失;教学理论须以教学善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圆善”在牟宗三哲学及美学思想中,既是一种美善合一的理想境界,又是赋美以道德精神、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分析,确定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前提条件;情感的主动介入,理想的确定实现和体验的直接进行,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主观条件;而道德天理的三个层面,则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5.
社会内部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并非都是非善即恶的,还存在着因“善的多样性”而导致的行为冲突。通过对玉林“狗肉节”事件及政府治理行为的分析,表明这种善与善之间的价值冲突,使得政府在价值判断上无所适从,在行为选择上左右为难,在治理方式上陷入管制的泥潭。政府应树立价值冲突常态化的理念,承担起道德平等维护者的职责,以民主协商作为行为机制,以合作共治作为行为方式,将价值上的对抗冲突主体转变为理解合作的治理主体,建构互动合作的共治机制,从而实现善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6.
善行为得以发生的可能,不仅依赖于自身意识中善观念的引导,而且还受外在经济和法律因素的制约与规范。善观念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善行为发生的理论源泉;经济因素给了善行为得以发生的可能(但非唯一的可能),是善行为发生的现实前提;法律因素在于警惕善行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善行为发生的规范要件。因此,善行为的发生是基于社会人不可避免的善观念、经济因素和法律规范三方维度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善”作了一种事实的陈述,即善是指职责的履行或功能的完善。同时,善作为一切事物或活动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从《梧门诗话》看法式善的唐诗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式善是乾嘉时期重要的文论家。《梧门诗话》是法式善历时多年所撰成的一部诗话著作。在这部诗歌理论作品中,法式善评点了清代乾嘉诗坛的众多诗人诗作,提出了自己的"唐诗观"诗歌理论。法式善的"唐诗观"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法式善在对唐诗的接受中,其诗论主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产生了一种向后延伸的历史积淀,为自己及其后诗作追随者对唐诗的接受和评价定下了一个主调。二是诗话中对王孟诗渊源的探讨及其"清"、"淡"艺术风格的寻绎。  相似文献   

9.
古今伦理学家对“善”的定义多种多样,各种学派之间相互争论,莫衰一是,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到了元伦理学,摩尔提出了“善是不可定义的”惊人的观点,使伦理学发生重大革命性转向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从论证善可以定义开始,把善定义为人健全格的发展,即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促进人的人格的健全发展。本文想通过学术上的尝试,以期对道德理论及当今社会道德建设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对善的追求是任何一种理论的目的之所在,那么对公共的善的追求则是全部政治哲学理论的必然归宿。纵观整个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善的可能性的考虑标志着现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的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哲学的现代化历程也就是善的标准开始降低的过程。该标准的降低缘于哲学家们对人性的现实态度,对人性的这种体认导致了由善的观念向可能的善的观念的嬗替,也导致了对内在德性的殷切祈盼转向对外在制度的实际构思。  相似文献   

11.
教育无一例外是追求育人的教育,无论教育的过程是多么的复杂多变,但教育“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自由”的宗旨却始终不变,这是一种爱的教育,也是奉行“行知兼善,爱满天下”的至善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讲,至善教育是让小学生体验到爱的教育。 一、“至善”教育的内涵 “善”有三层涵义:一是善良,指人的品德;二是美好,指人的状态;三是善于,指人的能力。“至善”的“至”有“到”和“极、最”的意思,而产生了“追求善、达成善”以及“善的极致”两个内涵,至善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能力。至善教育要求教育要对学生呈现出内心的善良,要尊重、理解、关爱、宽容学生,要对教育奉献,对学生负责,而这个要求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爱和快乐,并能将这种爱传递到日常生活中,让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至善教育的理念既契合了陶行知先生“行以求知知更行”的知行合一学说,又是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相融,是求善与至善的交相辉映。因此,“至善教育”就是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养育善心,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伦理学中善观念的一种终极的或本体的表述,是对终极道德价值的追求。本文主要试就《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的精神以及灵魂的救赎过程,来分析西方至善的本质、追求方式以及至善的价值内涵,从而启迪人们不断地进行至善实践,获得至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历年来学者们对《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多集中在社会变迁对人物的影响或女性主义的视角上,然而运用《欲望号街车》中诸如家庭暴力、同性恋、乱伦等敏感话题,田纳西.威廉斯却意图展现对于善与恶全新的界定。威廉斯提出人在特定时间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其人生的轨迹,而这些选择却不单单取决于人物的主观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制于社会文化,甚至人物的教育背景种种因素,因而善与恶的界限本就是模糊的,没有人能独占正义或者邪恶。基于此观点,威廉斯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层的阐释,同时《欲望号街车》中人物个性及行为也得以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私密性是善的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历代哲人和伦理学家的论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示着善的内敛、自我和不便公开言说,特别表现为善的外在显现具有隐蔽性,善的实现具有时效性,善的心理体验具有自我性。善的私密性在现实实践中调整着人们的幸福预期与指向,改变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路,重塑公益行为引导模式,制约着传统文化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教育"概念的词源考古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西词源学考古式的探源和众说纷纭的多样界定之梳理及其原因分析,在理解“教育”本义和综合现代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重新定义之并重新阐释其内涵,以期还原“教育”的本真:教育是在适当的环境下(中),施教者通过人道的方法,经由有意安排的计划、内容和组织,通过引导并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思想与行为朝着真、善、美正向改变,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目标的一种人类善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与伦理学著作中十分强调“善”,其对善有一系统的理论认识,认为善是一切事物之目的,任何好的事物都以至善为目标.对善的解读不仅要知道什么是个人与城邦的善,而是要探索如何做才是善.基于此理念从三个维度对善进行解读,以善为根基,从何为善入手,对实现善的要素进行分析,探究个人与城邦何以至善.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 ,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 ,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戴维·罗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伦理直觉主义学家,他的学说在最近2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英国的统领性道德理论。然而,纵观国内,虽然目前学术界已经翻译了罗斯的著作,但是对罗斯的理论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因此,文章将从道德实在论、善的多元论、善与正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介绍罗斯的学术观点,并阐释对罗斯直觉主义伦理学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善、理性和美德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彰显出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征。霍布斯认为人本性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主观的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暴力致死的恐惧使人们发现自我保存是最根本的善也即客观的善。为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人们的正确理性发现了自然法,并立约建立国家主权来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机制。霍布斯的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突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兼具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康德至善论是以四种至善及其逻辑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体系,而每一种至善都是其逻辑发展的一个环节:德性的纯化是动因和起点,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伦理社会的理念是中间环节,道德化上帝是归宿,整体表现为从德性的纯化到上帝的道德化的展开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