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江师范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合乎中国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为富庶乡村"。本文对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联系实际的分析,探讨了坚持这一理念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揭示了吴江师范培养具有"事农之脑、作农之手"的"亲农之师"的办学实践,对当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师范教育改革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两省一市教育联动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联动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江苏教育只有通过深入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才能真正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也为推进江苏教育自身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典型标识与驱动力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召唤下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更加以人为本、协同共享、集智创新、自然和谐。江苏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积极构建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对话体系,前瞻研制以“教育核心症结”为焦点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探索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点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实施路径,主动创新以“数字治理”为驱动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协同机制,整体营造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王西瑞 《教学考试》2024,(16):49-52
<正>【背景材料】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坚持稳中求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明显差距,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众多的冲突,其中在文化的互动与磨合中,冲突尤为明显,集中表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等方面,跨越这些文化藩篱对推进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琪 《人民教育》2021,(3):122-126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蚌埠市作为皖北地区中心城市与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为落实教育信息化要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蚌埠市围绕"智慧学校建设"以及"因材施教提升"两大工程发力,完成了全市六区三县6929个智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覆盖全市875所学校、2万余名教师、39万余名学生。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机制的建立,表明长三角教育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已经由民间层面、非常规状态向行政决策层面、制度化状态转变,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随着长三角区域教育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势在必行。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今年,北京将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水平,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农村教师新增岗位补贴、生活和交通补贴,从而提高其生活待遇。首都基础教育发展将坚持围绕"结构、质量、特色、规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特征是各种办学资源的"越界"流动,其目的在于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经历了区域教育市场孕育、区域教育合作展开和区域教育聚合体创设三个阶段,其演进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长远发展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阈中逐步推进,实现区域一体化向国际化的有效延伸.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其实质在于通过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文化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推进两者的合流,需要创建"合作型"制度环境、开发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以及营造"学习型"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1.
吴江师范在近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合乎中国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为富庶乡村”。本文对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联系实际的分析,探讨了坚持这一理念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揭示了吴江师范培养具有“事农之脑、作农之手”的“亲农之师”的办学实践,对当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师范教育改革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文化逻辑与现实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公共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是日益显现.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严峻现实.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众多的冲突,其中在文化的互动与磨合中,冲突尤为明显,不可忽视,集中表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方式文化等方面,跨越这些文化藩篱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城乡差距是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因素。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推进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本文基于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现实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面临的具体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严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厅党组的领导下,牢记党的教育宗旨、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积极研究制定基础教育相关政策,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内容和处室职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心,以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为抓手,以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师院校的发展面临"学术性"与"师范性"双重滞后、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有所脱节、课程与教学存在明显滞后、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联系不够、"终结性"与"一体化"冲突等问题.要通过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和谐统一,强化"学术性"基础之上的"师范性",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进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来推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长三角地区多元治理主体虽合力共谋、多措并举、多域共振,助力“五链”联动,共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但仍存在多元主体耦合联动不足,难以打破区域一体化发展藩篱;省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五链”衔接不紧密,导致区域一体化联通不畅等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以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为“极点”带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重塑主体结构边界,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平衡省际发展多重要素,建立区域共享机制;深化“五链”融汇共生,形成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石。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薄弱环节,所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是当前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县多年来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农村学前教育实施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成效显著,为县域农村适龄幼儿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实现了义县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一、"乡村一体化"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兴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基于这样的共识以及终身教育思想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导向,谋求基础教育教师职前与职后一体化教育,全程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建构全新的基础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既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想是:培养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组织机构建设一体化、培训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吴江涌动着教育科研的力量,这种张力使吴江教育科研持续强势、历久弥新.当下,我们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亲近教师,走进课堂,成长师生"的理念下,进一步打造吴江教育科研的品牌,丰富吴江教育的内涵,推动吴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联动三年来,各有关教育部门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共谋发展,极大地深化了长三角教育合作,推进了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进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效。在推进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的过程中,我日益感到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一是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有利于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