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职位的等级差序和稀缺使高校教师晋升呈现出明显的"锦标赛制"特征,这种特征激励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提高了我国的学术产出。然而,在当前高校学术力量式微的情况下,晋升的"锦标赛制"产生了异化效应,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重研轻教、学术投机行为、合作程度低等问题密切相联,成为制约学术发展和创新的障碍。要改变这种"扭曲的激励",迫切需要通过严把教学质量关,提高教学在晋升评价标准中的比重,"质"、"量"结合,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标准,建立团队式考评机制、提高教师的合作收益等方式进行矫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明确高校教师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找出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培育高校科研实力、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特点,改进以往教师激励的不足,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摆在每个教育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学术不只是教师对自身教与学问题的系统探究过程,还应是教师与同行公开、交流、评价和建构教学成果以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学学术思想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表现为:能改变"重研轻教"观念,实现教研相长;能改变"重教轻学"观念,实现教学相长;能打破"教学隔离"状态,提升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克服"道德两难"困境,提升专业道德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高校应以实践与反思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以学位、社区、校本模式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教学学术评价制度激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研人员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其主要任务在于教书育人,且以研促教、以教增研.但目前因高校扩招,加上市场化等复杂因素,高校科研和教育质量不客乐观,建立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的机制,是获得高校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良好境况.文章指出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通过科研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调整恢复、规范初建、改革探索和深化改革四个时期且具有四个主题特征,即科研考核标准走向分类多元,考核方式日趋完善,考核程序趋于规范合理,考核结果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是兼具断裂均衡、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四种范式特征的混合模式,由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方式转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念等外部因素形塑了如上制度变迁.本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更新;提升了学术生产力,传统单位制被倒逼松动;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现代化改革,混合式绩效文化被形塑.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其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有:教学任务繁重使其缺乏时间从事教学发展;科研时间缺乏和整体科研能力偏弱制约其学术发展;职称晋升难、绩效获得难、收入低等制约其个人发展。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兼具学术人、政治人、绩效人三种角色,存在着角色错位与冲突。为此需要将思政课教师定位为专业型政工师,在管理与考核上应实行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7.
薪酬对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的激励作用被广泛认同,但高校教师薪酬水平对其科研生产率的激励效应缺乏实证检验。调查结果显示:薪酬水平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薪酬购买力地区差异影响薪酬对科研生产率的激励水平;年龄、职称和博士学位比薪酬水平更能影响科研生产率;薪酬水平越高的群体其薪酬差距越大。高校应努力提高教师薪酬待遇水平,在薪酬制度设计中引入反映货币购买力地区差异的指标,重视学术氛围等非经济性激励因素的建设,合理处理薪酬中保障与激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与其科研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完善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228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尽责性、宜人性人格特质与教师科研绩效之间呈正相关,且自我效能感在尽责性与科研绩效、宜人性与科研绩效之间呈现出完全中介作用;科研绩效在不同学科、院校、年龄、性别、职称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文章最后建议高校以人格管理提升高校引才育才能力,以规划计划优化高校教师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以此激发自我能动性,从而提升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为进一步提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高校所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教师人力资本,而教师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必然权衡在不同任务间的资源配置,存在隐藏信息和隐藏行为冲动。高校与教师间存在多任务、多维度的委托—代理关系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教师是具有边际贡献率递增特征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其效率优主要取决于高校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文章以S高校为例,从代理人的角度分析高校现行教师激励的实现路径及效果,通过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教师激励、绩效相关数据搜集,对激励机制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案例高校科研激励与教学激励有效性存在差异,科研激励机制比较好地实现激励作用。科研激励中的显性和隐性激励对绩效的直接作用路径存在,隐性科研激励部分需通过教师满意度的传导作用对科研绩效产生影响。教学激励中的显性和隐性激励对教师满意度和教学绩效不产生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对教学绩效产生比较微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深入地研究了绩效工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首先,分析了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在激励教师上的意义;其次,讨论了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原则;然后,剖析了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激励机制;接着,提出了高校绩效工资教师激励的应对策略;最后,探讨了绩效工资制度激励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霞 《教育发展研究》2007,27(22):43-46
大学研究型教学之"研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是研究领先的、研究取向的,也可以是研究为本的,或研究支持的.不同的涵义揭示了研究型教学中"研究"的不同侧重点.研究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广义地而不是狭义地理解"研究";建立研究与教学源与流的联系;创造、设计和组织特定的条件和框架;使研究与教学互动和融合,形成"研究-教学-学习"的联接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词缀进行了穷尽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与"教学研究"渐行渐远的"教研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科研之风正盛,不但要求人人都有课题,而且还期望着人人都会有所成果。年级组管理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年级组的各项活动也轰轰烈烈。可与学校科研与年级组的兴旺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学科教学研究小组",也就是通称的"教研组"。在教学研究为课题研究取代,在教师管理为年级组取代,教研组多了日常教学事务的烦恼,少了教学研究的兴趣与探讨;教师多了教学生活的苦恼,少了教学研究的烦恼。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足,深题研究真的能够取代教学研究吗?年级组对教师的管理能够取代教研组对教师的影响吗?没有教学研究的烦恼,教师们能够去除教学生活中的苦恼吗?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研究中应侧重于"写生"。在此基础上,发觉、提升自己独特的实践理论,进行"写意式"的创造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前沿问题",是学科发展到某一阶段之时所出现的对学科突破性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它与"基本问题"、"核心问题"、"热点问题"之间存在区别也具有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们的"前沿问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行动导向”理念最初起源于德国,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已将近二十余栽,对“行动”及“行动导向”的理解不甚相同,但是有些译误往往阻碍学术前进,本文以澄清“行动”、“行动导向”理念及“行动导向”教学等概念为基础来揭示其内涵,以启示中国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地位日益突显,研究成果迭出,但也良莠不齐.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部门和科罗拉多大学的教育及公共利益中心合作创设的"邦克姆奖"(Bunkum Awards)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为教育决策者和公众分辨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报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视角,有益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但必须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以免走向误区。邱昌员的《历代江西词人论稿》较好地处理了"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9.
释“虢”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说“奇”     
“奇”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通过“奇”的历史溯源.揭示出“奇”的丰富蕴涵.并进一步讨论“奇”对中国古典艺美学建构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