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坚持以"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丰台区、丰台分院"十三五"教育规划,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认真履行课程研究、指导、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区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发展中心自调整设置一年多以来,全面实施课程品质提升项目;推进国家课程区域化有效实施,打造"一校一品"区域课程特色;依托专家团队开展学校课程方案建设工作,提  相似文献   

2.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信谊小学基于校情,紧扣办学理念,以开发"童萌"课程为抓手,引领学校走上内涵特色发展的道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注重课程的有机整合,强化学生参与体验,努力促使校本课程范式由注重能力培养转向文化传承,从而显现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在课程组织上,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型课程的深度融合;在课程评价上,由注重学习成果转向关注学习体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内化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英语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区域推进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可采用如下途径:一是组建整本书阅读研究团队,建构系统化课外阅读课程;二是借助导读课、研读课、创作课等题型,提升学生的阅读策略;三是通过建设课外阅读实验基地、推出课外阅读先进学校、开设课外阅读资源共享平台等加强教学研讨;四是组织"阅读之星"评比、"阅读节"、"阅读过关测试"等活动优化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4.
李莉 《教育探索》2013,(5):30-31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长期的重要的系统工程,是夯实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修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制订新的课程建设规划、强化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及课程标准建设、开展"课程设计"研究与观摩等应是当下进行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还要积极推进教学过程的评价,探讨考核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学习作为学校的育人方式之一,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一直都备受关注。为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实现跨学科课程从区域到学校的落地,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以及区域发展需要,构建了区域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四为”协同推进思路;提炼了丰台区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四个内涵特征:引领性、地域性、实践性、优质性;探索了区域推进跨学科课程的三个实施策略:标准引领、构建评价系统,研究引领、提供工具支架,示范引领、共育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6.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小学数学学科组立足区域学科内涵建设实际,为有效落实一、二年级非纸笔考试学业评价采取了以下措施:基于学科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基于课程学段目标,搭建学业评价框架;基于不同领域内容要求,形成评价内容结构;基于主题学业要求,设定评价水平标准;基于全面动态考量,形成评价操作指南。通过扎实有效的学科评价实践,从课程改革理念认识到系列操作实践,形成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校一案”,从而切实推进了区域数学学科教育评价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高中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高中体育应该围绕这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促使核心素养有效落地,人大附中体育教研组在全面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基础上,积极推进篮球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适应学生发展的篮球三级课程体系,开发篮球校本教参.学校实施大单元教学,关注个体...  相似文献   

8.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基于学情调研开展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明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对"明课程"育人目标界定和课程建设模型建构学校校本化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路径,找到一所初级中学的课程育人实践模式,以期对同类学校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核心素养是我国实现学校教育价值和确立人才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应建立起来的学生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体系。本文通过梳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尝试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思路:横向整合,融会贯通学科素养;纵向衔接,构建垂直教育体系;整体推进,同步实施课程改革;分级测评,完善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首都中轴线以东,天坛以南,永定河的涓涓细流滋养了一所闹中取静、古朴雅致的现代化学校——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南里小学。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以科研兴校,以质量强校",以开展"培养核心素养,提高教育质量"活动为核心,以推进"书香文化"特色建设为契机,以完善"书香课程体系,展示课程特色"为重点,以践行《博雅成长手册》为载体,打造书香育人教育,办教师学生家长满意的"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11.
<正>课程改变,学校改变。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人坚持把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以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眼光关注学校的所有课程;构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完善、特色鲜明、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课程体系;实施五大行动,多维度、点突破、有逻辑地推进区域学校课程建设深度变革,实现区域课程品质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一、着力学校文化建构,让文化浸润课程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中学创办于1985年,是南京市建邺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学校一贯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注重内涵发展,在品牌班级建设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学校充分践诺教育均衡,为贫困生组建了"爱心班",挑选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优化师资配备。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才干;不定期组织外出参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精心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关注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校本研训,建构思政模式,提升思政素养,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拟定评价系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更多的“大先生”和“四有”好老师,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能得以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01年实施德育课程改革以来,南京市学校长期坚持生活化德育课程理念,在国家课程实施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践行"主体性"、"生活化"理念。市、区、校共同致力于探索德育课程构建的机制与制度保障,结合区域特色以项目研究推动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目前,全市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呈现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等特点。但是针对  相似文献   

15.
<正>核心素养在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育人新要求,系统地规划和建构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体系,保证育人质量。因此,在对学校课程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构建出科学合理、有效实用的"学校课程方案评价体系",从而为中小学课程方案编制和评价课程方案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课程建构从单一学科走向"学科+"综合化发展。南京市玄武区从区域整体建构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科课标、教师素养、学生发展,探索和建构了"三维一体"课程整合模型,并开展了多维度的实践研究,为区域课程改革努力适应新时代发展,持续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探索了新的课程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烟台市探索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建构中小学一体化“绿色”学生评价体系。此次改革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一体化设计评价内容;改革策略突出重点、强化弱点,通过梳理明确评价指标内容,使评价结果由仅供参考走向与招生制度改革直接挂钩,切实发挥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用。同时烟台市注重通过强化区域督导评估、一体化推进评价改革、深化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培训宣传,为改革推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九校多年来坚持"大视野教育"办学特色,以"大视野成就学生美好人生"为课程哲学,以"以国际视野丰盈童心,用民族情怀香润灵魂"为课程理念,着力进行视野课程建设,使其成为国家及地方课程重要的、独特的补充。视野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校的地域特点及"大视野教育"办学特色为基础建设的课程,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发展。视野课程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5大类11方面33门校本课程。其中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提出"儿童立场"的课程观,把课程建设目标指向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并融入"随化至贤"的学校文化核心内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课程评价立体化"为基本特征,采取年级课程与学校课程纵横交错推进的策略,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架构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和有效保障。近年来,南京市建邺区通过打造五种平台,实施五项工程,完善五项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一、建邺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策略1.强化政策支撑,多措并举加大建设力度。一是政策完善。建邺区始终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品质快速提升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一系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