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2.
黄士陵(1849-1908年),是吴让之之后另一位体现“平中见奇”创作理念的篆刻大师,其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吴让之的篆刻,是对邓石如“印从书出”的强化巩固,主要恪守小篆一路;黄士陵则在赵之谦的影响下,开拓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
清中叶文人篆刻空前繁荣,其间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他们借古开今,标新立异,给清代印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其中“印从书出”的邓石如与“刀笔相融”的吴让之,对清中叶以后印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邓石如、吴让之篆刻实践与印学思想入手,来探讨“印从书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正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他的书法、篆刻早年师从包世臣,其后师法邓石如并深得其中三昧,在明清时期的书画篆刻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徐珂《清稗类钞》载曰:"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吴让之篆书深得邓石如神髓,其形体修长秀美,婀娜多  相似文献   

5.
吴让之是清中叶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其书、画、印等艺术创作亦有杰出成就。之后的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人又受吴让之的影响,所以吴让之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的生平和他与包世臣、邓石如的师承关系的研究,吴让之篆书书风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段雪峰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其篆刻艺术在业内享有盛誉,其书法工篆书,婀娜中尽显苍劲之趣,在篆刻创作上宗法秦汉,涉猎诸家,不拘一格,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其篆刻作品布局严谨、气息高古、用刀挺拔,作品风格多样,各具新意,可谓引领了云南篆刻界的印学风尚。  相似文献   

7.
明朝人杨士修在《印母》中提出: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此即印如其人的观点。沈剑仲的篆刻亦如其人,总体风格取向冲淡、洗练、清雅。他在根植秦汉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受到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印风的影响,加上自己对印学的理解和对传统的取舍,逐渐走出了一条劲健、古逸、清秀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篆书,相较之隶、草、真、行无疑是最早出现并且具有独立意义地位的一种书体,历经千年的沉寂,清朝成为继秦后又一个篆书兴盛时期。吴让之(1799-1870)作为清中叶继邓石如(1743-1805)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家,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吴让之成熟期的篆书笔法和字法进行细致分析,以更深入地欣赏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种艺术,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篆刻练习对人的个性、气质、情绪的影响很大。普及篆刻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化品位和内在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玩":随心——快乐"玩"是本课题研究的初级阶段,我们抓住爱玩、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开拓篆刻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正前人一直在强调刀法表现笔法之论,但篆刻毕竟不同于书法,篆刻除了具有一定书法属性外,还具有美术等其它多种属性,从而共同构成了篆刻艺术的独立品格。篆刻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以秦汉古印为基础的,古印中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斑驳朦胧之美,已是表现篆刻特殊金石意味的重要内容。后世的篆刻创作中,在印面上创造这种斑驳朦胧的效果,以表现古印中的金石之气,实际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而制造这种效果,单靠固有的  相似文献   

11.
篆刻是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在方寸之间展示汉字的形态之美、布局之美、结构之美的小众艺术,也是用一节课时间可以承载的艺术形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创生出的各种书法篆刻的App,如果稍加组合,运用到书法篆刻课堂中会怎样呢?在篆刻教学中有趣的尝试会给我们的书法、篆刻教学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多读几卷书     
金陵老年大学篆刻班的王光明老师深得大家的尊敬,不仅因为他是篆刻名家,更因为他读的书多。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师诸家之长,  相似文献   

13.
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吴让之,是一位勤于思考、锐意突破的书家。既师承包世臣,且上溯完白翁,积极谦逊地汲取师之滋养,又另辟蹊径进行篆书创新探索。在邓石如对清代篆书另立体制的基础上变其手法,成就了自己也启迪了后人,至今影响极为深远,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书法家。《吴让之篆书吴均帖》是吴让之篆书的代表作,临习时既要做到"形神兼备",也要"意会古人",知此理"泥古能化",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青苹果(高中版)》2012,(1):F0002-F0002
葛文德安徽芜湖人,现客居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篆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高级美术师、安徽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印"即篆刻,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坚持近十年的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者,笔者对当前小学开展篆刻教学,开发篆刻校本课程,创建"中国印"校园文化有了较深入的思考。一、教育功能1.篆刻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具有益智功能篆刻是一种复杂的、精密的,既要求细心,又要求大胆的动手动脑劳动。"执刀须拔山扛鼎之力,运刀若风云  相似文献   

16.
篆刻发展至明、清,流派成为一大特色。如皋派就是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形成的。该印派创派的有功之臣首推许容。方去疾先生在西冷印社社庆时作过题为明清篆刻流派简述的学术报告,着重谈及清初篆刻六大家,其中就  相似文献   

17.
诸多观念性的和现实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篆刻艺术教育之学科化发展。澄清、认识和改进篆刻艺术教育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推动篆刻艺术教育的学科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方介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郑逸梅曾评价:"由刻而书,由书而画,由画而诗,遂成才多艺之人".他擅长篆刻、书法、绘画,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对印章文字断代和分类特别擅长.他的篆刻刀法娴熟,创作印章以多、快、好出名.据说,他一天可刻三十余方工稳类印章,且不需打稿.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精研汉印,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被郭沫若称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相似文献   

19.
晚清篆刻家赵之谦从流派兴亡的高度对称雄于印坛的浙派和皖派的消极方面,特别是皖派吴让之的创作模式进行了批判;赵之谦将篆刻文字的取法对象引向古代印章之外的金石文字,形成了“印外求印”的印学理论;赵之谦创作综合了两派创作方法上的精华,达到刀法和篆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静穆稳健的篆刻艺术风格,为晚清文人篆刻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寻玉珍 《广西教育》2012,(26):12-13
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迄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篆刻艺术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无论是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都可以从篆刻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为让篆刻艺术之花在校园里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