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肖家芸时间:1997年8月4日地点:秦皇岛海关学校会堂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师:能从语法...  相似文献   

2.
把课堂交给学生,必须凭借老师的灵机找到足够让学生激活起来的兴奋点。尤其是预习课,如果仅满足于读读课文,再随便挑几个思考题交给学生,为了预习而预习,效果就不会很好。 预习课上,我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只是用欢快的开场白告诉大家,从《故都的秋》里走出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第二教时,我安排学生读书,让他们在诵读中领会体现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可是读了一会,很快有人停了下来。我问怎么不读了,他们说读过了。我说要好好品味,有人回答说:“不就是清静、悲凉吗?”我立刻意识到,同学们读书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只是记住了课文中有关感情基调的结论,而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课文里去,并没有进入作者所精心“设置”的境界里去。于是我说,既然同学们感到对课文已经充分把握了,那么,我出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随即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句话:——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玉泉如盘的明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久传不衰的一篇佳作。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教学这篇文章也已数次。但每读一次,每教一遍,都会有新的不同感受和体验。好文章就像窖藏的美酒,历久弥香,越品越有滋味。《故都的秋》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静而不寂,悲而不伤。故都是历史的、深远的、厚重的、沧  相似文献   

5.
<正>《故都的秋》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经典散文篇目,历来颇受高中学生的喜爱,但是很多学生更多地是对其感性上的喜爱,还有很多地方学生很是困惑,如天是蔚蓝色的,为什么课文上写"碧绿的天色"?扫帚的丝纹为什么既细腻又清闲还落寞?为什么文中要讲到"囚犯"?为什么说"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等等,其实这些地方正是《故都的秋》的"秋味"所在,也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从文本中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来的清,来得  相似文献   

6.
上《故都的秋》前,有一学生抱怨:"老师,故都的秋天味在哪儿?郁达夫喜欢它什么呢?"我发现这个疑惑很普遍.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找到了文章开头一句带有总括性的话:"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要求学生回答:"清、静和悲凉表现在哪里?"课堂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们顺利地找到了相关句子来印证故都的"清、静和悲凉",但我分明看到了学生脸上的隔膜和漠然.  相似文献   

7.
正一、主题与背景接到区教研员的任务,要我和同组备课的王老师一起讲一节区级公开课,指定上课篇目是《老王》,并且还要体现初高中衔接的主题。我一时诚惶诚恐,更多的是不安和忐忑。从未教过初中语文,更不知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在哪。更要命的是《老王》这篇课文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我再上一遍学生是否再有兴趣听呢?我教这篇课文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8.
一次,讲授完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走出课堂,就有同事不解地问我:“……为何要把文章作者和背景介绍安排在课文教学环节的后段?”我说:“语文教学是不应该太程式化的,尤其是散文教学。教学这样一篇美文,我第一要做的是先把学生引领到‘故都的秋’那美的意境中去,只有从‘最美’处切入,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调动思维,更充分地感知文章,然后再经教师对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作相机介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9.
1.改写歌词,声情并茂表达感情改写歌词是学生把课文内容、主旨以及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用优美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最好方法。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有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改写了《晚秋》的歌词:在这个看着落蕊飘零的清秋,才知道你就是我一  相似文献   

10.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郁达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入高中后,学生将系统学习散文,为此,如何有效地结合散文特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与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故都的秋》全文1500余字,其中秋字有42个,极好地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摹出来,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2.
一日检查作业,看某生抄写《故都的秋》开头一节文字,看到“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一句,发觉有语病,我断定是学生粗心抄错了。为慎重起见,我翻开原文对照,结果却一字不差。教学《故都的秋》已有十多年了,我却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语病。如今只因这句话是学生所抄,我才恍然惊觉。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权威的迷信,已经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优化方法(以《故都的秋》为例)1.自读自悟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郁达夫,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获得对文本的初步印象。或课堂导入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2.质疑置疑问题1: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疑问?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整体理解,找出文眼)问题2: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全文思路:  相似文献   

14.
詹丹 《语文学习》2021,(3):60-6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选入五篇写景抒情散文,有着较新的组合方式,即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朱自清《荷塘月色》编为一课,史铁生《我与地坛》在单元中独立为一课,而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又组合成一课。[1]如何理解这样的组合,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主要解读《故都的秋》这篇作品,在此基础上,对于从特定角度切入课文的新的组合方式,简单提一些个人想法。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课。课文通过五幅秋景图为我们展现出了作者赞美自然景物的感情以及内心的落寞忧思。在备教过程中,笔者试图以讨论、点评的方法来教授此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课.课文通过五幅秋景图为我们展现出了作者赞美自然景物的感情以及内心的落寞忧思.在备教过程中,笔者试图以讨论、点评的方法来教授此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喻小波 《学语文》2002,(5):47-47
高中语文课本(试用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郁达夫先生一篇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在上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处疑惑。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秋  相似文献   

19.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20.
问: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难忘的一课》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有什么作用呢? 答:一、上下勾连,统领全篇。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是作者站在留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揭示了上课的基本内容,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第二次,是在老师一遍一遍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的时候,作者被吸引被打动,因而情不自禁走进教室,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