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一句,其中“勒兵”,课文注释为:“检阅军队。”将“勒”释为“检阅’,我们认为是不妥贴的。 这里的“勒”应释为“约束”。《后汉书·光武纪》:“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勒令(降兵之帅)各归营勒兵,案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可见“勒兵”只是整顿队伍,“案行”才带有“检阅”的色彩。这个意义在古代又说成“部勤”。如《汉书·陈汤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其中“勒兵”,课文注释为:“检阅军队。”将“勒”释为“检阅”,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这里的“勒”应释为“约束”。《后汉书·光武纪》:“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勒令(降兵之帅)各归营勒兵,案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可见“勒兵”只是整顿队伍,“案行”才带有“检阅”的色彩。这个意义在古代又说成“部勒”。如《汉书·陈汤传》:“(甘)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杨威、白虎、合骑之校。”《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陈汤先集中汉、胡各部兵卒,然后甘延寿被迫按军队的规矩部置整饬行伍阵势,“勒”当然不是“检阅”。项  相似文献   

3.
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勒兵”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为“检阅军队”。《说文》“勒,马头落衔也,从革,力声。”《释名·释车》“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段玉裁为《说文》作注曰:“落络古今字……云落衔者,谓络其头而衔其口,可控制也。引申之为抑勒之义。”“勒”本义为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高语第四册)中有“勒兵,下令军中”一句话。什么是“勒兵”呢?课本注为“检阅军队”,教参释为“约束士兵”。根据文意,两种解释均似嫌不妥。“勒兵”该作何解呢?我认为释为“治军、整饬军队”比较妥当。台湾六十  相似文献   

5.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371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解释为:“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第179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注释为:“可以看作官职名称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规定职权的一种说明。”“都督诸路军马”作为一种官名,这在有关的书籍中可以找到例证。巴蜀书社《…  相似文献   

6.
备课摘记     
①高中语文第二册,将《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主人”,注释为“白居易自指”。我认为注释过简,容易引起误解。“主人”与“客”虽在字面上分指“下马”和“在船”,而意义上是合指的。因此,这一句不宜刻板地解释为:“主人白居易下了马,客人进到船舱里”。这里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阿姨”的注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古代诗文解说》中将“阿姨”注释为: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中注释为:庶母或母亲的姐妹;在八十年代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将。阿姨”注释为:鸨母或歌妓院的姐妹们;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有“而”字的句式,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子何恃而往(《为学》)。这一类“而”,一般中学语文译注资料都归纳为:连词,表承接。如华中师院的《中学古文注释》一书即持此说。我觉得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张衡传》中“衡善机巧”一句,课本将“机巧”注释为:“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依此注释,好些参考资料便译为: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巧妙。“擅长……巧妙”是说不通的。这里把“巧”字讲错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机巧,机械技术。巧,技巧。”此注极是。《说文解字》:“巧,技也。”《广韵》:“巧,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巧,技也,技巧也。”《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中 ,将“法家拂士”注释为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 (b尙)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当然 ,课本如此注释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他所编的《孟子章句》中 ,此处注释为 :“法家 ,法度大臣之家。拂士 ,辅弼之士。”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 ,此处也注为 :“拂与弼同 ,此言国亦然也。法家 ,法度之臣也。拂士 ,辅弼之贤士也。”以至后来的《辞源》《辞海》皆沿用此说。其实是大谬而特谬。其原因是 :一、将法家看作“…  相似文献   

11.
《赤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句中的“步走”,课本注释为“步行逃跑”。笔者以为是很不妥当的,恐有望文生义之嫌。其理由如次。人马在陆上行走称为“步”,此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随处可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楚辞·涉江》:“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前文中的“步师”就是行军。后文中“步马”就是溜马,即马在陆上行。由此可见,在陆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13.
短文译注     
伯乐子执父所著之《相马经》求马,而得悍马,不可驭,伯乐曰:“此所谓‘按图索骥也。”——《艺林伐山》注释:①伯乐:即孙阳,周时一个善相马的人。②《相马经》:是伯乐著的一部研究、察看马好坏的一部书。③悍马:凶悍暴烈的马。④驭yu:驾驭,骑坐。⑤按图索骥:按照图象寻找好马。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全日制高中教材《语文读本》第二册《赤壁之战》中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之句。《渎本》将其中“方数千里”注释为“方圆数千里”。与此相似,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将“齐地方千里”注释为:“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而新编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本)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方千里者九”则注释为: “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方……里”究竟该怎样解释呢?  相似文献   

15.
第一期《注释析疑》(以下简称《析疑》)一文,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不少疑难之处。但其中关于《马说》有些词语的解释,我有些不同看法,连带想到部编教材这篇课文注释中的一些问题,一并提出,和同志们商榷。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部编教材中将“且”注释为“则”确实欠妥,《析疑》改释为“甚至”,我认为不如释为“尚且”更合下文(“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意的需要。这句可译作“跟普通马一样要求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教材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蒙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大为不妥。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苏武》将“单于益骄”句中的“益骄”注释为“更加倨傲”。将“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句中的“益愈”注释为“渐渐痊愈。更,加”。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有不合文意之处,提出来就教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第25课《诗五首》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中两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课文对“却话”是这样注释的:“却话,回叙。”由此可见,注释将“却”理解为“回来”或“回忆”之意。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何继军 《学语文》2003,(1):45-46
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的“不足”,中学语文课本释为“不值得”。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将“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编》(英、法文注释)将“不足……道”翻译成英语:“nothingto speak of to……”古代汉语编写组编写的《古代汉语词典》将“足”释为“值得、配”,举的例证恰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上各家将“不足”释为“不值得”,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