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登高》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汪洋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  相似文献   

2.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3.
《登高》是杜甫律诗的代表作,写景苍凉阔大,抒情沉郁顿挫,格律精细工整。胡应麟说:精光万丈,力量万钧,为古今言律第一。教学《登高》,要抓住诵读诗句、赏析联想、感悟升华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4.
姚懿  廖海 《英语广场》2023,(20):12-15
杜甫晚年所作的《登高》沉郁顿挫,哀转久绝,被誉为“七律之冠”。然其意蕴内涵,实难译出。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三美”原则,并翻译了《登高》,他的译文字字精准,句句含情,完美符合“三美论”倡导的“形美”“音美”“意美”。本文以“三美论”为指导,综合探析英译唐诗《登高》中的形、音、意之美。  相似文献   

5.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词三百首》中登高题材内容丰富,词人在登高题材中或借伤春悲秋来抒发闺阁之音,或登高怀古,或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  相似文献   

7.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8.
<正>星期三的第一节课。学习杜甫的《登高》。笔者课前先留两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及课文注释部分,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师:题目是《登高》,作者登到高处干什么?生:抒发感情。师:登到高处作者立即抒发感情了吗?生:不是,首先是写景。师:写了哪些景?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师:景的特点是什么?生:开阔宏大、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学生在积极地思考,尽力地描绘。过了几分钟,学生  相似文献   

9.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重阳登高的习惯,饮菊花酒,遍插茱萸,最初是为了消灾免祸。后来的文人因为种种原因都做天涯羁旅,而他们又最爱维护传统,“独在异乡为异客”,重阳登高时难免思念故土和亲人,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重阳登高怀远。 前几日读《夜航船》,有“三万卷书”的典故:吴莱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  相似文献   

10.
作为欧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典型地反映了欧洲哲学中二元对立的传统认识结构。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和欧洲哲学的转向,《鲁宾逊漂流记》自然就成为人们解构的一个靶子。《福》、《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和《摩西登高》这三部小说对《鲁宾逊漂流记》分别进行了重写,立意于在模仿中实现颠覆。  相似文献   

11.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全诗先写登高闻见之景 ,后写登高感触之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章法细密 ,句句皆律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相似文献   

12.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3.
黎强 《语文天地》2013,(11):25-27
杜甫《登高》一诗的原意,很多人都认为只是感叹身世,如章淑珍的《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及赵云洁的《平生际遇实堪伤,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甫〈登高〉与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比较赏析》。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作家的经历和心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内容,其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八首近体诗: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其中律诗六首,绝句两首。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反复分析后,我发现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写秋天的景象,意境却大不相同;杜甫的两首七律《登高》和《蜀相》抒写了同一作者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内心感受,但表现的情感又各有独特的内容;绝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都是怀古之作,结  相似文献   

15.
适当运用比较,能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入解读文本,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两诗为例,可从知人论世、内容题旨、艺术造诣三个角度进行比较。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两诗都流露了孤独寂寥、凄凉忧伤之感;从内容题旨的角度来看,两诗既表现了雄奇壮阔的景色,也表达了深沉博大的情感;从艺术造诣的角度来看,两诗不仅是我国"登高"诗的压卷之作,更是古代诗歌中七律、五律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6.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杜甫《登高》的再探索,研究其诗歌所表现的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与悲剧意识。《登高》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向我们展现我国古代诗坛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悲诗。  相似文献   

18.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李洪海  李辉 《语文天地》2012,(15):15-16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