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周一贯先生口述,季科平整理的《周一贯口述:“一以贯之”的语文教育生命观》是国内首次以口述的方式编辑出版语文名家个人教学与研究史,周一贯先生是首辑中唯一一位从事小学语文研究的当代名家。阅读本书,可以从“越语文”的角度切入,把其视作一份践行“越语文”的历史镜像,可从童年立场、生命视角、文化自觉三个方面认识其语文教育研究实践对越地风土、人格、文脉的继承、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灵动的.把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变成生命的自觉灵动尤其是人类生命的自觉灵动,是教育发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走近并表达哲学智慧的必然途径.教师哲学智慧形成与表达的过程就是教师主体性张扬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的灵动与自觉,进而引发教师教学个性的灵动与自觉.三者交互融合,自然体现出教师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4.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这就对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哲学教材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5.
谈到“整体”与“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表现为“大”与“小”、“宽”与“窄”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针对一堂课而言,它指的是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流程,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和生长,教学进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注意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较为全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哲学课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把哲学课同学习“三个代表”结合起来,关键是要采取扎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本质基本问题的研究与其说是教育问题的研究不如说更多的是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根源于“本质”本就是一个哲学概念。从教育本质研究的行为事实演变到教育本质研究的研究,这既符合科学研究的内在发展逻辑,也表明我国目前教育本质的研究正在深化和发展。 一、教育本质的“有”与“无” 在教育本质的诸多研究中,一直是以教育本质的“有”为前提,甚至在教育本质开始的讨论中大家都没有怀疑或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随着众多研究者多年的一以贯之的教育本质的苦苦求索,但均没有寻觅到理想的、并为众多人基本认可的答案牙是教育本质的存在与…  相似文献   

8.
美与善(道德)的逻辑关联,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对美善之逻辑分析,不少中西学者以为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其实,康德在第三批判中的观点符合其一以贯之的哲学玄思.从美之分析到崇高之分析,康德不是割裂美与善(道德)关系,而是呈现了递进式的逻辑命题和运思的统一性.全书的主旨并非“勾引出美的特殊领域”,而是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中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内在尺度”的观点,这引起了中外学术界一直以来的争论.本文认为“内在尺度”是人的“内在尺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的“内在尺度”具有的特征,从而进一步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真正的人——有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的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分式”一章复习课的教学为例,通过一个开放的情境贯穿复习课始终,让学生在一以贯之的情境中进行知识与方法的整理和巩固,引导学生逐步梳理“分式”一章的核心知识与思想方法,最终形成对整章知识的整体理解,达到单元视角下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教学要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使哲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以追求内在目的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最终能够树立“哲学有用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艺文并举、身心和谐的“灵动教育”,是在当前小学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和模式。所谓“灵动教育”,即以培养“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生命灵动的学生”为使命的小学教育。其中,艺文并举是“灵动教育”的战略、方略、策略,身心和谐是“灵动教育”的目的、愿景、宗旨。所谓艺文并举,即在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成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思维模式,用“和合”并不能完全概括其基本意蕴。尚中、尚和作为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两者互相建构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对“和谐社会”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可以见到这一理念内在地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的统一;社会发展模式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忽视情感教育和学生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是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的根本缺陷。哲学的本性和特点更容易使人们陷入一种误区,即认为哲学只需做到“晓之以理”,无法也无需做到“动之发情”,文章从分析教育活动的一般功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及哲学的本性与特点等方面入手,论证了哲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为在哲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动之以情”提供某些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层次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难题,借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所提供的思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支撑作用的、“一以贯之”的内容作为“硬核”剥离出来,以此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层析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本原理性质的硬核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和精髓。  相似文献   

17.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活动历经“理论一实践单向教育实习模式”、“双向贯通模式”与“共建共享模式”等演进过程,呈现出不断适应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的基本形态.随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亟待在政策保障和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以此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雏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教学要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使哲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以追求内在目的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最终能够树立“哲学有用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哲学”是一门研究教学主体,通过教学中介,作用于教学本体,形成教学行为的内在要素、关系及其规律的高职教观和一般方法论的理论学说。“高职教哲学”主体论是高职教哲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教师主导行为与学生主体过程的矛盾为动力,以教师主导论、学生主体论、能力资本论的界定及其否定关系为内容而构建的逻辑体系,具有解析性、批判性、重构性和方法论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