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课标下,语文是一块交流情感的天地,我觉得从课外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既可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又让学生在受到美文熏陶的同时获得人文教育。最近,我上了一节研讨课——《爱的回音壁》,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上这节课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记得在几年前,我听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原因是在于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去年12月中旬,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语学会学习”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在中央教科所潘自由教授的指导下,我在大会上作了一节题为《_____我想对你说》的作文评改课.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陈军 《江苏教育》2007,(3):58-58
离上课还有10分钟。我正在办公室反复斟酌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这时.班长走了进来,“老师,今天的语文课,能否向你借10分钟?”“借10分钟?”我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我不知道该选谁去.想利用这节课一点时间让大家推荐一下。”原来是这样.尽管我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已安排好了,时间紧,要教的内容可不少。但望着他那充满期待的眼光,我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喜欢欣赏诗词曲赋之类。我希望把我的这份兴趣传递给我的学生,上个星期我便连续给学生上了几节对联课。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听了一节作课,内容是《我喜欢的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7.
“9加几”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3~84页的内容,它是教学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本节课我尝试运用讲故事、编儿歌等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准备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的具体背景 1.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期间,我听过的86节数学课。 在我听过的这86节数学课(有随堂课、校级优质课、区级公开课、市级公开课、市级优质课、科研研究课)中,当下课铃声响起,拖堂或者无法完成任务的课有35节次,占调查总数40.7%;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有32节次,[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语课要学习的是《峨眉道上》。依照惯例,先做猜词游戏。由于有实习老师在,学生们都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不仅把上节课学习的新词全说到了,而且把一些常用短语也加了进来。从孩子们的兴奋程度,我知道这节课肯定又有戏了。我立马进入了“一级战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节校级公开课,课题是《郑和远航》,课前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可是在课上,出现了故障,一个超链接网页打不开了。我只能临时改变教学预设,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精彩的课堂教学竞不期而至。  相似文献   

11.
近来,我下校上一节研讨课,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剪拼、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领域教学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初为人师,上第一节课都不会感到轻松。而对我来说,正式走上讲台,何只一个艰难了得!  相似文献   

13.
尹玉明 《甘肃教育》2007,(9S):50-50
一、教学过程的简要回顾 2006年9月,在省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听课、评课、座谈与参与式培训工作中,我们听了十多节公开课。其中武都区滨江中学的一节数学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做简要地回述。  相似文献   

14.
《短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的第二节课,我安排的是一节说话课。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做了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观摩课。我希望我的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具体的结果,而且能在思想方法上有所收获:不仅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一公式去求得各式各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能独立地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很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我希望能让我的同行从这节课中.  相似文献   

16.
在校语教学研究课中,我展示了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课。下课了,我们班小朋友纷纷围住我,说:“王老师,这节课我上得真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课。”……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我深感欣慰,同时我又陷入沉思:这节课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我找到了答案:因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转化为促进;由课堂的管理转化为引导;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中心发生了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上吗?  相似文献   

17.
接受挑战     
“老师,您能不能示范一下!”这是我的第一节作讲评课。为了这节课,我的准备不能说不充分。五十多份作,夹注、眉批、总评,细心又细心;优点、不足、改进,意见一大堆。也许是我读过的章大多是名篇精品,也许我对学生要求过高,也许我想炫耀自己的“高明”,总之,我在课上谈的更多的是学生作的瑕疵,什么选材不够典型啦,立意过于平淡啦,描写不够细腻啦……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口语交际课《小兔运南瓜》。我很有信心地走进教室。“老师,王小明换坐位了。”唉,这些孩子们!我叹了口气。”为什么要换坐位呢?”我耐心地问道。”老师,我不会讲话的。”王小明轻声回答。我心中一亮:这节课,就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学习伙伴,任意组合,开展讨论吧。当然,得给他们制定一个”游戏规则”。于是,我  相似文献   

19.
余振兴 《福建教育》2007,(7):123-123
《千克的认识》是一节常规课。我执教这一课的那天很热,走进教室时看到不少学生都拿着水瓶在喝水。  相似文献   

2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我日常教学中普通的一节概念课,授课对象为塘沽一中理科班高二学生,针对学生理解力的特点,以及椭圆在解析几何中的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我对本节课的概念引入给予了强化,目的是引领学生掌握概念的研究思路,为后续的双曲线及抛物线的概念引入作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