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课程观与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第五章有这样一段话:“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这段话提出了关于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关系的一个观点———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我认为,这个观点是课程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观点,也是理解这一次课程改革精神和实施课程改革的一把钥匙。所谓“课程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课程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课程方案一旦确定 ,教学改革就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方式不转变 ,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所以 ,教学改革 ,理念先行 !一、正确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 ,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 ,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从课程体制来看 ,具有普及功能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和具有…  相似文献   

4.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5.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6.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7.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8.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当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与解读,从而对其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改革由此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确立了这一课程资源意识后,自然能意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因此就能强化“课堂在创生新资源”的认识,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都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相似文献   

9.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则是教学,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成败之举。为此:  相似文献   

10.
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学观决定质量观.要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改革培训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是关键;要以观念的开放促进学习个性的发展.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审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整合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多种关系.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以下几种关系的思考与理解.1“人本”与“文本”“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即师生与教材的关系.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就要从学  相似文献   

12.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是一个高频词语,它的使用惯性使得一些人把它同“课程改革”混起来说。我们以往提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内进行的,重点是指教学教研人员对课程处理方式的探讨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后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点,当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可以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开展,也可以在一所学校、几所学校或更大范围内进行,而课程改革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一所…  相似文献   

13.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标志新二轮课程改革开始。“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改革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学校管理观等。  相似文献   

14.
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个高频词语,它的使用惯性使得一些人把它同‘课程改革”混起来说。我们以往提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内进行的,重点是指教学教研人员对课程处理方式的探讨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后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小学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树立正确的教育研究观,摆正自己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探讨课程理论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方法,对新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课程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中,学校课程才是发生在学校情境中、课堂情境内师生所真正体验到的课程,才是具体而生动地包含国家“一般”要求、地方“特殊”的内涵以及学生“个别”需求的“全  相似文献   

16.
在“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的改革,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新教学观和学习观、扩大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多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是一次挑战,大家一直在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教学。历史教学必须创新,这可以说是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创新,需要认真探讨。笔者认为,历史教学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程”是规范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多门学科的总和。而新课程的内涵,它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只…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开宗明义 ,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也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开放是手段 ,发展才是目的。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才有活力。语文课程要做到五个开放 ,即观念的开放、教材的开放、主体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  一、观念的开放观念的开放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具体地说 ,要树立体验的课程观、交往的师生观、三维的目标观、生成的教学观和发现的学习观。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在…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