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分”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地位”义是其现代的常用义,但其本义为“身体某部分”。只有搞清楚“身分”词义发展脉络,才能正确理解本义“身体某部分”和现代常用义“地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身体,身子”义是“身分”词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他意义都是以此为基础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  相似文献   

2.
张传开教授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全体与部分的先后问题”上陷入了矛盾与混乱 ,笔者不认同他的观点 ,本文旨在探析亚里士多德“全体与部分的先后问题”的真正的原意。本文首先考察了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全体”、“部分”、“先于”范畴的界定 ;然后对其“全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进行重新解读 ,以此求教张传开教授 ;最后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全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的局限性与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副词“都”、“才”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部分互换,原因在于,从语义层面上来讲,“都”“才”都可以修饰表“系列推移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语。也正因为“都”“才”修饰的是表“系列推移陆”语义特征的名词语,故在语用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义。  相似文献   

4.
张爱民  刘峰 《江西教育》2002,(20):26-2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开篇的“前言”部分,对语文学科性质作了这样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既说明了语文的交际功能,也展示了语文的文化功能。篇中“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进一步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篇末又以70首古诗文(1~6年级)背诵推荐篇目作为“底线”,更是让“文化”的气息荡气回肠。什么是文化?文化人类学派的鼻祖泰勒对文化下过一个…  相似文献   

5.
“兴奋的传导”是神经调节的一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也常有出现。该部分试题大多是建立在“图形”基础上的,而且不注明图形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复习时要重视对“图形”的识别,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实现“图、文”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昆明”一词是个南亚语词,其本义是“人(人们、人民)。”昆明族当初应是一个南亚语民族,后来在汉藏语人南下的浪潮中,有的部分南迁,有的部分被同化,昆明族中的南亚语民族的成分渐渐淡化,汉藏语民族的成分越来越浓,最终成了汉藏语民族,但其族称却仍然是南亚语的。“巂”是个汉藏语词,本义也是“人”。“巂”人当初就是个汉藏语民族,这点与昆明族不同。孟高棉语民族中孟族的族称“孟”、芒族的族称“芒”、莽人的族称“莽”等词,与“昆明”、“吉蔑”、“高棉”等词同源,而本义也是“人(人们、人民)”。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NSEFC教材各单元中“Integrating skills”提供了以读和写为主的综合性语言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表达提供了示范,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数老师对“Integrating skills”部分的教学存在认识模糊和教法欠妥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新版教材的“Integrating skills”的部分时,开展了以下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之一。“是……的”是“是”字句谓语部分的常见格式。当“的”位于句末时,或作结构助词,或作语气助词。在语法学习中,有不少学习者因为未能把握“是”字句句末“的”的不同词性,而不能正确分析“是”字句结构成分。文章分析归纳了“是”字句句末“的”的词性,并总结了一些分析方法,供语法学习者析句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卢康 《生物学教学》2002,27(3):11-11,48
在学习“呼吸全过程图解”时 ,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较为抽象 ,很难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 ,笔者设计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简图 ,学生据图再认识呼吸的全过程 ,就容易得多了。1 认识血液循环模式简图“人体血液循环模式简图”(可以是黑板画 ,也可以是投影胶片 ,见图 1)是将课本中“血液循环模式图”与“肺泡处气体交换示意图”、“组织处气体交换示意图”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在课堂上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幅图 ,认识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然后 ,师生一起复习人体血液循环途径这部分 …  相似文献   

10.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语源学和认识语义学两种不同角度入手来分析汉语方言现象:文章首先以音义关联为线索分析洛阳方言中的“坷漏”、“坷廊”和“康宀良宀”,进而证明三者与“空”和“壳”为同源词。最后部分结合洛阳方言调查,考察该方言体系中“坷漏”和“坷廊”的相关语义,并从认识角度来推测它们的语义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2.
翻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上册《物理》一书,书中图文并茂,知识丰富,与以往相比,让读者感觉焕然一新。可在“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的引言部分,画有一“科学家”在思考问题——“冷热水冲调固体饮料时固体饮料熔化快慢问题”。其间用了“熔化”一词。在此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一书中的“无用即大用”是在特定语境下的一种话语,它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前提和假设:即在病态的、污浊混乱、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世人对个体“有用”部分的利用总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自由与尊严为代价的,从而使得“无用”和“有用”被迫分离,“无用”就成了保全生命和自由的“大用”。  相似文献   

14.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本文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系统描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说到“自我”必然涉及到“我”。“自我”即人本身 ,“我”即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都是由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的自身这两部分组成的。明确“自我”与“我”的含义 ,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理解“自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性。人的行为是有两元性的 ,即由“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这两部分组成。倘若我们把社会当作一个大舞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每一个社会 ,每一种文化 ,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规范了一整套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 ,教师该做什么 ?学生要怎样做 ?家…  相似文献   

16.
“文明间歇”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雅氏在对“文明间歇”理性之根的批判中重构了其开放的理性精神:对“文明间歇”延续之基楚的分析中阐述了其独特的宇宙整体史观;对“文明间歇”未来之势的展望中出台了其科学的历史进化论.这一理论对正处于“文明间歇期”的现代社会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陈  高伟 《教育艺术》2010,(3):78-79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般教案都没有“教后感”(或“教后记”或“教学反思”)部分,这一栏有什么作用.该写些什么,怎样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只粗略地写上几笔,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感”作为一篇完整教案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撰写“教后感”,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18.
释"岳"     
“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相似文献   

19.
在杜甫的作品中,部分诗歌流露出了“中兴”意识,表达了诗人的“中兴”思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诗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由“致君尧舜”向实现“中兴”的一个转变,他是唐代诗人中这一想法较早和较多的表现者。杜甫“中兴”愿望的表达是多种形式的,他之所以提出“中兴”口号与其自身所信奉儒家思想及社会现状密切相关。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兴”局面不是开元盛世,而是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20.
在2009年第4期刊载了《二本牛校,欲与一本试比高》一文,讲的是部分二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高堪与一本叫板。本期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言之”,讲的是部分一本院校在录取时,分数之低甘与二本俯首。也就是说,有些一本院校“心甘情愿”地降尊纡责,专门留出部分招生名额在二本线上“招兵纳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