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使河北形成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是河北省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将有效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新的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并快速提升河北旅游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嵌入式可以作为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驱动力模式,以点线面结合的产业链.构建三维立体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优先采取外力推动型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实现河北休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京津冀"大旅游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环京津旅游消费休闲带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要方向,北京、天津、河北是该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借助层次分析法对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进行综合评判与定量分析,可为该区域的休闲旅游产业规划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环京津旅游消费休闲带发展潜力巨大,可通过提高旅游规模效益、组建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整合人力资源、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9年9月,河北省公布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计划,计划将河北省环京津区域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进而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升级.秦皇岛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沿海旅游城市,在这一背景下应当如何明确与实现自身定位,对于这一规划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州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其整合应以休闲都市的城市休闲体系构建为基础,充分利用苏州休闲旅游资源的特色,构建环城市休闲游憩带,重点建设基于古城、小巷、特色街区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和基于环城河、太湖、金鸡湖和阳澄湖等水上旅游休闲产业带。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大城市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旅游转型,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与趋势之一.本文在全面分析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地域界定基础上,对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SWOT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较早开始区域合作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京津冀旅游区域合作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市场、政府、企业在合作中的不同作用,建立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合作与保障机制,全面推动环京津休闲旅游带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环京津休闲旅游带建设框架下,发展张家口休闲旅游业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张家口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现代休闲氛围、打造强势休闲品牌、创新休闲产品体系、强化休闲旅游宣传、营造休闲消费环境、实现区域互利共赢等张家口发展休闲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唐山休闲旅游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处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级”、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唐山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前提,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功能定位,根据资源的特点及优势划分为海洋生态游、农业生态游、工业科普游和古长城文化游四大板块,体现旅游内容的异质性,增强旅游资源吸引力,实现本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新乡市作为豫北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伴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为避免千城一面,新乡市旅游发展应采取避强定位策略,依据自身优势将城市打造成以"休闲"为特色的豫北名城,与周边旅游城市进行差异化旅游竞争。文章基于比较优势视角从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与省会联动以及打破旅游发展瓶颈等方面论证了新乡将"休闲"作为旅游发展定位的可行性,并从重视产业发展、加强硬件建设、创造休闲环境以及打造休闲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城市休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44-148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海南西环高铁的建设和推进海南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海南高铁环岛通车为背景,对海南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阐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期海南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措施:优化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加快体育、旅游部门体制改革机制;抓好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快网络+休闲体育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品牌塑造是一项持续性工程,从品牌形象论证、定位到品牌体系构建、品牌推广,环环相扣,持续性强.而城市旅游品牌生命力的延续,需要拓展品牌的延伸产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所以,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也是一项多项目交叉影响的复杂工程.截至目前,南阳城市旅游品牌建设成熟度不高,品牌体系建设推广和涉及配套支撑体系的各项工作滞后.  相似文献   

12.
城市品牌建设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广西首府南宁经过近10年的城市品牌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不断丰富,但同时也存在品牌建设缺乏特色,缺少独特、持续的城市吸引力及品牌宣传不足等问题。挖掘城市特色,创造独特的城市吸引力,整合传播资源,是南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品牌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企业品牌形象应怎样建设还存在很多误区。通过对区域内多家中小型企业的调研、分析及研究,提出中小型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建设自己的品牌形象对其能否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能否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意义十分重大。品牌形象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高职院品牌形象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西方人本教育理念,并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建设高职院品牌形象,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建设研究提供一种重要的参考方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发展态势催生了城市形象广告的出现,城市形象广告具有经济和精神双重作用,具有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作用,但部分城市形象广告存在一些误区,如城市形象定位不准且与广告融合度欠佳、城市形象广告作品存在缺陷、广告媒介选择及组合不合理、存在虚假宣传等。针对这些误区,建议明确城市定位融入城市形象广告,在保证广告时长的基础上追求精妙的广告创意和表现方式,优化广告媒体选择和组合,保证广告真实性,加强城市形象建设,使城市形象广告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6.
导入CIS不仅仅是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武器,也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学院的吸引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法宝。在塑造高职院校品牌形象的设计构想中,MIS是灵魂和核心,BIS和VIS是必不可少的辅助系统,三者协调组合构成了高职院校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生成,产业融合下的品牌建设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化旅游品牌内涵的深入剖析,解析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出张家口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应该在准确定位旅游品牌形象的基础上,科学地设计和开发地方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立有效的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市场,系统管理文化旅游品牌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使文化旅游的形象和品牌永远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形象的新内涵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层次,其特征主要有多元化、整体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几个方面,其塑造是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视窗,也是强化学校名牌效应的需要,对大学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从外观、服务、管理、学术和馆员等五个方面对图书馆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和塑造,以更好地为大学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文化带的建设模式为我国整合资源、协同推动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无形资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带优秀传统文旅在新时代下实现资产增值、增强溢价能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从游客视角来看,扩大品牌形象的认知、增强品牌形象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互鉴背景下国际化传播,是文化带传统文旅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客观品牌形象塑造的视角来看,文化带传统优秀文旅品牌重塑的基本要求,一要科学凝练文化元素,唤醒传统文化之魅,又赋予其现代化之魂;二要形塑受众易感知的文化品牌形象符号,将艺术审美价值与品牌市场战略深度结合;三要重视品牌生命周期,其品牌理念应与时俱进,同时要有精准的受众定位。从受众主观感知视角来看,文化带传统文旅品牌需加强国际传播,其立足点是挖掘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旅品牌的价值传播,其突破点在于保持主体自觉性,利用好亲缘文化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质量理念、质量价值观、质量形象、质量制度与规范、质量行为方式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创建学校质量品牌与特色,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狭隘化、形式化、功利化、割裂化等认识误区与实践偏差。为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质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构筑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创新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质量文化宣传与教育、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以便切实提高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