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2.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月刊的同行约我写一篇文章,我们谈起了高肖笑。他说,高肖笑和她的儿子屠海鸣,都在解放日报当记者,老高在工交部,小屠在文艺部,虽说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家庭,可常常难以碰面,有什么事要商量、关照,还得留条子。“多有意思的母子记者啊,好,文章就从这里开头。”我乐意地答应了。“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有”今天是星期天,又是隆冬时节,我从上海市东北角的一个住宅新村出发,穿过整个市区,找到了万体馆对面的一幢高层。大概是老天爷给我近两个小时路程的酬报  相似文献   

4.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5.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6.
中等个子,国字脸,未开口先带三分笑,这便是梁志刚给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梁志刚,是我刚调师机关不久。那天,我们组织全师报道会战到团里采访,采访结束刚回到招待所,便响起了敲门声,我拉开房门,是一位佩戴上等兵军衔的战士。他口未开关先露:“请问你是谷干事吗?”我点了点头,说:“对呀。”他的脸立马笑成了一朵大菊花,说:“嘿嘿,我找了你几次,现在总算见到你了。”我把他让进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梁志刚,很热爱写报道,希望我给予指点,说完像弥勒佛似的笑眯眯地望着我。我说好啊,你以前在家搞过报道吗?他说没有,…  相似文献   

7.
婆媳关系     
据说,现在有的女人的择偶要求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这话比“我宁愿坐在宝马车后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笑”还要刺激男人的神经——女人你现实一点不要紧,你爱钱不爱我我也将此作为奋发的动力,可是你要我父母双亡……  相似文献   

8.
8月9日晚,我冲洗完照片,写完稿子一看,时间已是10点半了。带着一丝倦意从报社出来,走到常去的那家大排档,要了一份炒面,“嘀嘀嘀……”摄影包的BP机又响了起来。“又有什么事?”出于职业本能,我又紧张了起来。“高记者,明天我要上班了,全家衷心感谢你,龚亚丽”,看见BP机屏幕上显示出的留言,我舒心地笑了。  相似文献   

9.
湖北新闻界的同志告诉我,《人民日报》青年记者王楚,是一个有胆略的记者。真没想到,我见到的他,竟是一位平平常常的年轻人。“王楚同志,你写的那几篇敞开武汉三镇大门的报道,我们都看了,想请你谈谈采访经过,比如……”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咯咯地笑了:“我还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初次见面,王楚这么一说,气氛也就宽松了许多。三十出头的年纪,一米七○的个儿,还有那一张带着浓重湖北口音爱说笑话的嘴,谈起什么来,没有顾  相似文献   

10.
“他抓大鱼咱抓小虾”我问一个通讯员:“都说在基层作业余通讯员工作难,可你连年获奖,日子过得挺潇洒,其中有什么诀窍?”他淡淡一笑:“当基层通讯员也难也不难,只要不跟专职记者比,他抓大鱼咱抓小虾,各走各的路,谁有谁的优势嘛!”此言朴实,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0记者与通讯员相比,记者固然有其采访范围大、典型选择余地多、上级精神知晓快等优势,但也有其对采访对象缺乏全面、深入了解,在基层朋友少,了解情况不够细致、准确等劣势i而记者的劣势恰恰是通讯员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讯员要跟…  相似文献   

11.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2.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13.
星期天帮朋友老柳搬家,为他的“穷”而惊讶不已。想不到当了11年记者和编辑,10次在省、市获优秀记者荣誉的他,电视机是14英寸的,大立柜、绷床已老掉牙,洗衣机单缸还停停打打,电冰箱、音响,对不起,尚在“规划”之中呢。我不禁打趣道:“看你还是扶贫对象呢。”柳君笑而答道:“虽未脱贫,但贫而有余。”“贫而有余”,这四个字分量不轻,有哲理味。此语出自何处?仔细一查,原来来自《菜根谭》,其意是说过着清苦的日子而在精神上、心境上是富足有余的,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富有者”。是啊,老柳这些年来,当记者是一贯坚持眼睛向前看…  相似文献   

14.
一电视采访是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采访中,绝大部分信息又来自记者的口头提问。不同的记者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所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位电视记者在对电影名星潘虹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你最近拍了一部《XXXX》影片,观众反映很好,不知你下一步打算做些什么?是否继续拍一部新片呢?”潘虹回答道:“我非常感谢观众对我的喜爱,至于下一步做什么还要看具体情况。”另一位记者问道:“潘虹,你与刘晓庆曾经被认为是中国影坛上两面影帜,但后来刘晓庆却不断地通过一些新闻事件来提高自己的影响,相对来讲,…  相似文献   

15.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群     
有位记者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诉说身为记者的感受,标题叫《记者的尴尬》。“尴尬”一词,用得再贴切不过了。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在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当口,被推动着或自愿地走到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境地。那么,中国记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 记者的热衷与自豪一位当记者的老同学打电话来约我写写当代的记者。我打趣道:“不怕我揭你们的老底?”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别以为记者都那么‘黑’,这  相似文献   

17.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18.
方成 《出版参考》2011,(2):40-40
看上去像60岁,听说话像50岁,身体硬朗,童心未泯,这是外人眼中的我。有人问:“方老,您都90高龄了,还成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难道就没有烦心事吗?”我笑。“烦心事来了,你何不幽它一默?”  相似文献   

19.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者的梦想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