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人面对自由时的双重困境:因为个体化进程完成后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人开始逃避自由,屈服于他人;或者追求积极自由的实现,自发地去实现个体价值。本文以弗洛姆论述的逃避自由的机制为核心,从自由的概念和现代人与自由的矛盾出发,先理清基本问题,再详细阐述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最后从纳粹主义和现代社会两方面分析逃避自由在现实中的体现,并为现代人追求积极的自由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对现代人的双重含义,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表现形式,展现现代人心理机制的异化程度,进而极力寻找超越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通过分析“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达到积极自由的真正的途径,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是通过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性的工作,将人和自然、和社会并和他自己在更高层次上的重新联结。  相似文献   

4.
弗洛姆从微观的人的心理结构和性格结构入手,提出在现代社会作用机制下,发生着人自身、人的劳动、社会关系的异化。异化产生了消极自由,这种消极自由反过来又加深了这种异化关系。要想超越异化,实现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到积极自由的现实诉求,需要通过在保有自我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最终实现个人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被解放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与人自身相关的问题。这篇文章通过读书学习的形式分析了现代人孤独、烦闷等生活困惑的原因及对策。文章通过对"自由"概念的探讨,和对弗洛姆思想特色的了解,来解读书中的主要内容:人逃避自由的原因、逃避自由的机制并指出最终的出路是爱和自发的劳动。由书中的内容出发,对现代异化浪潮下,人们的孤独、不安等困惑进行分析并得出"现代人应该像弗洛姆提出的那样,认识自己,自由自发的进行热爱的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体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将《盲刺客》中爱丽丝和劳拉划分为被资产阶级物化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中,爱丽丝作为无产阶级代表,对自由的态度从“逃避”到“追求”的转变。分析她在大时代背景下从消极逃避到积极追寻自由的自我觉醒原因,并得出结论:为了逃避自由而向权威趋同和依附,尽管可以获得归属感,但也意味着自我的消亡,只有积极地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独立完整,塑造健康人生。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以精神分析社会学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观。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处于两难困境之中:既向往、追求自由,又难以忍受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孤独,转而想方设法地逃避自由。但是,逃避自由不是现代人摆脱困境的出路,实现积极的自由才是避免孤独的最佳方式,而自发性的爱与创造是获得这种积极自由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弗洛姆通过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并指出由于自发性的个体化进程不得不受制于社会条件的原因,造成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差距,人们为了逃避这种消极自由带来的负担,宁愿失去自由也要获得安全和生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逃避自由的心理,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最终造成极权主义和不健全的社会的后果,弗洛姆试图通过找到一种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以消除现代社会弊病。弗洛姆所谓的逃避自由是现代性的一种突出表现,目前,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对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批判性思考,对追寻超越这种现代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仍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他通过揭示人性的内部冲突解释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法西斯社会中所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心理根源。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孤独是“自由之累”,逃避孤独同追求自由一样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遮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对此,弗洛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用爱来拯救孤独,捍卫自由。  相似文献   

10.
“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国内关于弗罗姆(又译弗洛姆)“逃避自由说”的解释含混不清的现状,指出这一学说的基本要点为: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本文还指出了这一学说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依据,分析了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及其与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关系。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学说的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的学术贡献之一是对人类自由进行了独到的剖析,指出在追求自由的进程中,人类摆脱了封建的束缚,却迎来了新的羁绊,从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困境,处于困境中的现代人出现了极力逃避自由的反常现象。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民众心理同样广泛存在着弗洛姆所指出的机械趋同、破坏欲、权威主义三种“逃避自由”机制的现象,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人类自由的向往,这种人文主义关怀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非常可贵.弗洛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人们追求自由的不同态度,提出了建立健全的社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通过创造性的工作、爱和社会改革,来消除"逃避自由",实现积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弗洛姆认为自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积极的自由,一种是消极的自由。积极的自由就是指自发的做事,消极的自由指的是解脱什么的束缚。弗洛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人类既追求自由又想摆脱自由的矛盾心理,以此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及现代人的心理空虚,这些对现实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伯林在<自由论>中提出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并认为弗洛姆的积极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反面.伯林的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弗洛姆激进的人道主义的积极自由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同时,将不受他人干预的消极自由看作是实现积极的自由的必要条件,认为人有在不同方向间选择行为的自由与能力.同时,他关于逃避自由的分析也破解了伯林消极的自由不会走向其反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学说,把自由的获得与自由的丧失视为是共生的两极,人类越是获得自由,也就意 味着越是丧失自由。正是人类自由的最终获取,导致人类陷入了法西斯主义的困境。这一结果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心 理机制造成的,这就把问题引向了歧途。但弗洛姆的这一学说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自由、民主的讨论必须与社会制 度结合起来,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现实地、具体地、实践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人的解放尺度,它既具有历史的宏观意义,又呈现出人的微观存在状态。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社会现实交汇的产物,它剖析了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的丰富情感体验,赋予精神分析以社会历史意义,成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自由,曾经是一种解脱,现在却成了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人们在享有现代自由的同时,亦在忍受分离感、孤独感、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等痛苦。面对这一现代自由的悖论,文章指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两条路: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勇敢地面对。作为一个满怀希望而又有理性的思想家,弗洛姆试图用“爱”来消解现代自由的悖论,因为“爱”既能克服现代自由的弊端。又能保存人的自由与个性独立。  相似文献   

18.
弗洛姆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用于分析大众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逃避自由"的理论,并进一步深化,最终提出了"健全的社会"的构想.这一分析方法和路径对分析我国转型时期的现代都市病现象和信仰缺失状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糅合与发展。自由理论是弗洛姆研究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成果。弗洛姆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的悖论性,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日益孤独,由此导致了“逃避自由”与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为了改变自由被异化的现实,弗洛姆倡导“积极自由”,呼唤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他的自由观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中的生成性、自发性和生产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是2000年度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以两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叙述对象,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的巨大的精神危机。赖斯特机械式地重复着毫无激情的生活;卡洛琳受奴役于物质和金钱利益;费兹对权力盲目崇拜。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做着相同的事情——逃避自由。影片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每个人表面上是自由的,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表面上在追求自由,实际上在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