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使旅游目的地通过全方位的整体营销手段与潜在旅游者或现实旅游者进行沟通,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的整体形象,并最终实现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与旅游商品的全面销售。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建立的具体方法是在分析传播的信息与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特点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文旅融合将文化的旅游性和旅游的文化性有机统一在一起,其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形象传播包括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五个要素,从传播学的视野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以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为结合点,建构旅游形象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被认为是最难有所突破的报道领域。其存在的宣传味浓、不够"亲民"等问题一直被受众所诟病。本文阐述了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三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论频道专业化的背景依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促使电视业的发展并使之走向成熟,同时,电视传媒以及电视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也将日益加剧。这种竞争是长期的,它以争夺受众、抢占受众市场的最大化和相对固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传统的传播会从传播手段、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等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大众化的“广播”会渐渐变成细分化的“窄播”,频道专业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梁恒贵 《新闻窗》2010,(3):58-59
以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标志的媒体革命时代,使现代传媒无论是在媒介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内容还是在受众地位、受众文化、受众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传媒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云南旅游的成功发展经验,走过的是一条由资源宣传到品牌形象宣传的道路.品牌形象是作为地方旅游资源宣传保护策略而提出的,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集中代表,它不仅有利于增强对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而且还可以整体提升所属区域的文化品位,扩大影响,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  相似文献   

7.
公共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公共传播,是旅游目的地相关组织针对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具有整体性、公共性、战略性的旅游产品进行的一切宣传、推广等公共关系活动.[1]一般而言,公共传播具有塑造旅游地形象和保持旅游信息对称的作用,[2]陕西省的文化旅游公共传播尚未充分发挥这两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凤全 《记者摇篮》2009,(7):116-116
一档好的栏目离不开观众的积极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是传播活动的“上帝”,他们的认可和反馈是实现传播活动价值并获得宣传收益的基础。受众的评价和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检验传播效应的主要尺度。因此,主持人应该看到观众的需求,保证他们在传播中享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表达权,从而使二者的互动达到优化状态,从整体上提高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旅游胜地。旅游目的地的传播是香港旅游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传播指的是旅游目的地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播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的活动。香港旅游目的地传播的传播者是香港旅游事务署和香港旅游发展局,传播内容是“亚洲国际都会”的“香港品牌”,传播渠道有常规媒介渠道推广,大型主题活动推广,商务旅客重点推广,咨询中心、标志及手册建设,与社会组织的合作等,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电视旅游节目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节目类型,旨在向受众传达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风光和风俗习惯、美食类型等,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达到提高收视率和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的效果.电视旅游节目的涌现对电视节目的发展和旅游信息的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旅游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引导旅游类电视节目的积极健康发展,以便打造出更加精品的电视旅游节目.  相似文献   

11.
韩婧 《大观周刊》2010,(46):145-145,80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旅游形象策划与传播的研究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凯里地区文脉,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形象定位,并从视觉形象、其他感官形象、行为形象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最后论述了凯里形象塑造以后进一步的传播策略,以期为凯里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田鑫 《新闻窗》2014,(4):103-104
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进步,使高校时刻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高校的新闻传播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新闻传播。高校新闻传播需要注意受众群体的特殊性,传播途径的简单化,传播内容的先进性。新闻传播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具有引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振 《东南传播》2010,(1):78-81
旅游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包括旅游景点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宣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设,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等等。从传播的角度来观察,可看作是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即传者,受者和传播渠道。传者就是旅游目的地,受者就是游客和潜在游客,传播渠道是多种传播方式,主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在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的互动作用的程度和方式往往可以决定实际行动的进行。也就是说有效的传播可以带来实体经济的直接提升。在网络化的今天,网络相对于别的传播手段拥有互动性强、传播面广、信息容纳量大等优势,因此,它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无法想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利 《视听》2023,(8):128-130
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以文字、图片为主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视频时代。在党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中,节目内容的选择和制作要紧密贴合当下党建工作的实际,创新表达方式,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党建节目要找准受众需求与自身定位之间的关系,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提升节目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刘爱民 《青年记者》2006,(12):77-77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过多、画面单调枯燥、形式呆板模式化、内容拖沓冗长已成为影响电视新闻整体传播效果的一个顽疾.不仅受众反映强烈,而且也削弱了会议报道的作用,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宣传质量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莉 《声屏世界》2011,(10):22-23
时政新闻要有民生视角 不管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要满足受众的需要。编辑在编辑稿件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研究受众需要什么新闻,乐于接受什么新闻,选择大多数受众关注的内容来报道新闻.要让受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占一定的比重。然而,目前新闻节目中民生新闻并不是数量太少,而是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获知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社交媒体中的口碑信息对人们的旅行决策有着重要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内容以用户自产信息为主,官方推广渗透力不足,旅游目的地品牌声誉风险大增.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应广泛联合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监测相关网络舆情动态,保障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李晓星 《今传媒》2011,19(3):102-103
要提高、优化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就要建立互动传播的新媒体理念。由"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并借助现代网络互动传播技术,寻找互动传播方式,使公交移动电视向纵深发展,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其完全交互式的新型媒体服务器。借助网络平台,树立互动传播观念,加强互动手段,在节目制作互动中提升公交受众的主体地位,使公交受众群体扩大,忠诚度提高,传播内容最大接受,栏目质量提高,形成品牌效益,最大优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