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各地市报对新闻评论工作已引起了广泛重视。首先摆进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大多数地市报的领导动手写评论,有的地市委领导也撰写、修改、审批重要评论文章;其次是培养了一支思想敏锐、写作水平较高的评论写作队伍;第三是近年来各地市报登载了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讲得深,与实际联系紧,颇受读者欢迎的评论文章。但是,纵观各地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报纸,特别是一些新办不久的地市  相似文献   

2.
时事报道是地市党委机关报在新闻宣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没有时事新闻或很少刊发时事新闻的报纸,是一张下完整的报纸.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化,地市报都较重视时事新闻宣传,既强化了报纸的信息功能,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又满足了多层次读者的需求.这是报纸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一大举措,也是新闻改革的成果之一.但是,也有的同志认为,地市报刊不刊发时事新闻无关紧要.其理由一是地市报版面小(少),主要立足本地新闻、时事新闻大报上都有,地市报没有刊发的必要;二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比报纸快,报纸的时事新闻竞争不过电视,所以地市报也可以不刊发时事新闻.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诚然,地市报虽然在过去由于受到刊期(多为周三、周四刊)长、版面小(四开四版)的制约,主要立足刊发本地新闻,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地市报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且在地方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面浅、内容结构单一、有效信息含量少的问题,没有摆脱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报道模式.比如说,报道农业、多是“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歌”;报道工业,少不了年初“开门红”,夏季“战高温夺高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等等.而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改革和经济活动的新动向、新  相似文献   

3.
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关键。选题的优劣成败决定着新闻评论本身的优劣成败,新闻评论的价值在于选择讨论问题的价值。笔者认为,地市报的采编人员要撰写、编发好新闻评论,就应对地市报新闻评论选题的特点进行研究。笔者根据自己在撰写、编发新闻评论过程中的实践和体会,现大胆提出地市报新闻评论选题的四个特点。因从事地市报工作时间短、体会浅...  相似文献   

4.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关系到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因此,理应受到办报人、特别是领导的重视。可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地市报每年的好新闻评选中,评论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评论确实是地市报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认为中央和省、自治区的大报,该发的评论都发了,地市报也都作了转载,自己再发评论,没有  相似文献   

5.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认为,地市范围小,上头精神来得又迟,大问题抓不到,小问题没抓头。这个理由不完全正确。大和小,  相似文献   

6.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7.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关系到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因此,理应受到办报人、特别是领导的重视。可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地市报每年的好新闻评选中,评论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评论确实是地市报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认为中央和省、自治区的大报,该发的评论都发了,地市报也都作了转载,自己再发评论,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加强党报新闻言论,我认为,一定要“四到位”:编辑思想“到位”。前不久,我查阅了1989年10月到1990年4月的4家地市报,它们共发社论、评论、专论和短评32篇,每家报纸月均1.14篇。言论少到如此程度,令人担忧。言论少,主要是编辑思想未“到位”。就客观而言,地市报由于它所处的地位的限制,无力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加以评论,说重了深恐惹起是非,说轻了“隔靴搔痒”意义不大。此外,基层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经验,地市报也往往没有把握,不敢随意发表  相似文献   

9.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0.
中央、省级报业集团一个个崛起,形成中国报业一颗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中国地市报(主要指中等城市报纸)面对强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世纪之初有新的建树,是地市报人共同关心和思索的问题。 地市报的优势和劣势 地市报的优势是“多”而“广”。 全国地市报共30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中等城市报纸。省会城市、经济单列市、沿海发达城市,虽然为省辖城市,但这些城市党报的实力有的已超过了省级报社,有的已率先建立了报业集团。这部分报社已进入了中国报业的“第一方阵”,在规模和实力上已不再属于“地市报”的范畴,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  相似文献   

11.
地市报是报海中的一个特有群落,它属于我国向第三类小报。由于这类报纸的根底浅、实力差、制约多,新闻改革的难度相对来说也就大一些,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本文只就地市报新闻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谈点粗浅看法。近年来,地市报的新闻改革密锣紧鼓,成绩斐然。但总的看来,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其它新闻媒介比与发达国家比,显得十分滞后。地市报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十分焦虑,迫切希望来一个彻底“革命”。真正按新闻规律办事,使报纸成为新闻纸。然而,新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民情、社情特别是地市情出发.不可能“跑步进入”,一蹴而至。注重理论先导性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言论在报纸上的地位,常把新闻评论喻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虽说如此,但地州市报言论薄弱的问题又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这种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言论在整个报纸中所占的地位弱;二是重要言论更弱。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地州市报,有的报纸一年没有一篇社论或重要的评论员文章,有的报纸即使偶尔有那么一两篇,也是堆砌概念,正襟危坐,套话连篇,干瘪苍白,读来味同嚼蜡。对此,领导和读者不满,报人也感到棘手。当前我们应当切切实实做些努力,来转变地州市报言论薄弱的局面。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不尚空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写新闻言论亦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办好地市报纸”,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市报通讯员来讲,我终于盼到了能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征文。我在生产一线当了10多年工人。虽然搞新闻写作只有3个春秋,但感触还是极深的,尤其是上稿难的问题。我以为,地市报若想要办好,真正发挥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除非他的编辑做到“三莫当”。  相似文献   

14.
加强党报新闻言论,我认为,一定要“四到位”: 编辑思想“到位”。前不久,我查阅了1989年10月到1990年4月的4家地市报,它们共发社论、评论、专论和短评32篇,每家报纸月均1.14篇。言论少到如此程度,令人担忧。言论少,主要是编辑思想未“到位”。就客观而言,地市报由于它所处的地位的限制,无力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加以评论,说重了深恐惹起是非,说轻了“隔靴搔痒”意义不大。此外,基层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经验,地市报也往往没有把握,不敢随意发表言论。就主观而言,一怕“祸”及自身。一篇好的言论,必须有鲜明的立场、观点,不是提倡什么就是反对什么,不是表扬什么就是批评什么。地市报编辑由于回旋余地较小,不少名人、大厂长等“白天不见夜里见”,有时还有求于他们,万一一箭射错,势必带  相似文献   

15.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家报纸,特别是地市报,改版、扩版新颖多变,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作为报纸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却显得比较薄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市党报的战斗力。所以,加强、改进和完善地市党报的新闻言论,显得愈发突出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地市报新闻研究室是地市一级报纸的新闻学术研究机构,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机构的作用,对于加强新形势下的地市报新闻学术研究工作,推进地市报新闻事业的深入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市报新闻研究室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地市报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新闻学术研究工作日趋活跃,已从单纯的新闻实践逐步走上了与新闻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以山东为例,全省17家地市报已有四分之三以上建立了新闻研究室。尽管这些新闻研究室大都建立时间不长,但在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开展新闻理论研讨、交流新闻业务、传递新闻信息、培训新闻队伍、整理新闻资料、参与  相似文献   

18.
徐卓 《新闻三昧》2000,(11):30-31
地市报存在舆论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地市报舆论监督面临不小的阻力,影响舆论监督效果。地市报舆论监督专版少,有的仅只是一种“点缀”。报纸这样做也自有其苦衷。地市报即使有一些对当地有权部门的批评性的报道,也不敢直接点其名,而往往藏头掩尾,甚至把单位名称表述成“有的单位”、“有少数单位”的字样,让读者摸不着底细。一些被批评单位,由于报上没有直接点其名,负责人假装不懂,我行我素,单位  相似文献   

19.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0,(12):26-27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可见标题在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在新闻实践中,为什么同一条新闻或同样内容的新闻,有的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有的却没有引起读者的注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标题制作不一样。县市报作为报纸家族中的一员,在众多媒体特别是各类报纸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果标题能够出奇制胜,富有特色,就可以增加可读性,抓住读者。近年来《汉川报》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就是让标题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县市报标题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决定的。其一,县市报的地域性。就目前而言,…  相似文献   

20.
杨尚聘 《传媒》2001,(10):16-17
近年来,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地市报的生存环境日趋严峻。虽然由于大部分地市合并,大部分地市报拥有两份或更多的报纸,但是,过去一个地区一张报主导市场的局面打破了,大量报纸的涌入,报业市场成为了一个共同竞争的大市场。虽然按照权力结构配备新闻资源的状况一时不会改变,但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