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1,(21):5
近日,随着又一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落户南京的消息传来,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达到9家——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浙江杭州、湖南中南、湖北华中、陕西浐灞、广东广州、天津空港、南京雨花。多家数字出版基地纷纷表示要明确定位细密布局,利用现有基础及优势资源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高地。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授牌的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成立以来,4年间,总署又相继批复了8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如果加上2012年年底新批复的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现在全国共有10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已成蓬勃之势.据统计,2011年,除去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余9大基地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还产生了第一个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的张江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营业收入在50亿-100亿元之间的有3家,分别是: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湖南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可以看出,这些产业基地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正在对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型数字出版业态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熙 《出版参考》2013,(7):14-15,17
自2008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授牌的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成立以来,4年间,总署又相继批复了8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如果加上2012年年底新批复的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现在全国共有10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已成蓬勃之势。据统计,2011年,除去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余9大基地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还产生了第一个营业收入达到  相似文献   

4.
传媒链接     
《出版参考》2013,(10):5
河南省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洛阳3月26日,洛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洛阳分园区正式落户洛阳炎黄科技园。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总部(华中智谷),是原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7月26日批准的全国第四家国家级出版基地,基地落户武汉,覆盖区域为华中地区、中部四省。洛阳作为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批准的第二个分园区,也是代  相似文献   

5.
业界资讯     
中国首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上海7月16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上海市市长韩正为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揭牌。上海张江获准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据悉,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数字  相似文献   

6.
数字出版产业融合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已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研究基于SCP理论框架,以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对象,分析基地集群集中度、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的市场融合结构,探讨以“六商”所形成的技术、业务、市场等产业链重组与延伸的集群市场融合行为,并以张江基地等为案例实证分析基地集群市场融合绩效,以此印证高新技术驱动下产业融合是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发展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是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属于政府主导导向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目前处于集群形成阶段,具有基地内企业关联度低、基地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大于合作等特点.在推动数字出版基地成长和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职能,培养数字出版基地自组织演化能力:一是培养数字出版基地组织与外部环境协同演化的能力,二是引导数字出版基地内的企业形成集体学习机制,三是引导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企业创新的竞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7月16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上海拥有了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上海市长韩正为基地揭牌。在揭牌仪式当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与作为基地服务主体的上海张江数字多媒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意向书。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5月19日—21日,九大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集体亮相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记者现场感受到,各大出版基地推陈出新,展示了实体数字产品与网络数字产品以及数字化音视频技术,体现了阅读现代感、科技感和节奏感。据悉,自2008年7月,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已先后建立了9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基地的聚焦和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并迈出了差异发展的步伐。比如,上海基地以科技为支撑,借先行优势创立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关注的热点,传统出版企业纷纷转型向数字出版产业谋求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建成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上海地区是最早的国家数字出版建设基地,近几年,上海地区的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良好,产值屡创新高,本文分析了上海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并对产业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出版与印刷》2009,(4):52-53
2009年12月9日上午,方正集团正式与上海张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共建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浦东新区以及方正集团领导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打响了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出版行业的重要一枪,方正集团也成为首家落户该基地的重量级企业。据悉,双方合作项目包括移动阅读终端研发、图书门户运营,以及数字复合出版技术项目。  相似文献   

12.
朱敏 《出版参考》2009,(24):16-16
12月9日上午,方正集团正式与上海张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共建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以及方正集团领导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打响了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出版行业的重要一枪,方正集团也成为首家落户该基地的重量级企业。据悉,双方合作项目包括移动阅读终端研发、图书门户运营,以及数字复合出版技术项目。  相似文献   

13.
12月9日上午,方正集团正式与上海张江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参与共建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浦东新区以及方正集团领导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签约仪式.此次合作打响了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出版行业的重要一枪,方正集团也成为首家落户该基地的重量级企业.据悉,双方合作项目包括移动阅读终端研发、图书门户运营,以及数字复合出版技术项目.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结合数字出版产业特征和区域经济文化优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营模式,即以"南京为中心,苏锡、扬镇为两"的"一基地多园区"的创新运营格局。文章在分析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两种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产业集聚效应、专业人才和政府职能三个视角,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知识资本、经济活动密度及信息化水平等.政府的推动和参与是数字出版基地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作为产业集聚的知识基础,其存量大小直接影响数字出版产业在某一区域的集聚程度.我国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这些地区是开展经济活动的高密度地区,信息技术降低了企业的沟通成本,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出版集群的虚拟边界.  相似文献   

16.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群已成为数字出版乃至整个新闻出版产业最大的新增长极,数字出版业也实现了"点→线→面→网"四级跨越发展。研究认为,产业融合是基地集群升级的主导力量,并以"技术驱动→创新循环与层递传导→‘内→外→空间’结构演进融合→基地集群融合治理→中间性协同组织融合"为技术路线,文章以此分析了基地集群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再造机理,提出了制度安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炎龙  黎娟 《出版科学》2013,21(2):81-84
我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建设中存在困局,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即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实行差异化发展、合理选择入驻企业、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兼顾管理企业的经营性与功能性、培养并引进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等,以促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3月15日,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打造一流平台、服务数字出版"——华中数字出版论坛在武昌举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10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主管领导、基地负责人,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朱毅和部分数字出版企业代表共70多人应邀出席论坛活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良成出席论坛并致辞。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设立了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这对支撑我国数字出版业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科学高效地治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保障数字出版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支撑数字出版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治理的主要共同特点,分析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产业协同视角提出加强产业生态治理、加强重点环节治理、加强中小企业治理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立于2008年的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国家首个数字出版基地,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承载着为全国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探索开路的使命.9年过去了,当初的改革“试验田”,如今已是一个强大的创新平台,一片火热的创业热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