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考原题]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4分)(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相似文献   

2.
打开2004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新课标的气息扑面而来,请看: 例1 2004年常州市中考试题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  相似文献   

3.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位古人。一位叫公子札(zhá),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出使鲁国,途经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款待。席间徐君看中了季子的佩剑,季子便有心将剑送给他作纪念。可是,这是出使前吴王赐给季子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作为使臣的象征。现在自己的出使任务还没有完成,还不能把剑送给  相似文献   

4.
朱浩真 《上海教育》2014,(18):87-88
沪教H版高二语文教材(试用本)收录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以生动、凝练的文笔叙述了季札献剑的感人故事。季子的一番话可谓是点睛之语,"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徐君死后,季子之所以要挂剑于墓,因为不能欺骗自己内心的许诺。这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守"信",更体现他的真诚。  相似文献   

5.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一天,季子佩戴着宝剑去看望徐国国君。国君看完季子的剑后,满脸喜欢之色。季子看在眼里,心里想这剑还是送与爱剑人吧。当时急于出使晋国,季子没有立即  相似文献   

6.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 一个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一天,季子佩戴着宝剑去看望徐国国君.国君看完季子的剑后,满脸喜欢之色.季子看在眼里,心想,这剑还是送给爱剑之人吧.当时急于出使晋国,季子没有立即把剑送给徐国国君.等到他出使回来,徐国国君已死.季子黯然,当即摘下宝剑要交给徐国继任的国君.  相似文献   

7.
【猜题依据】2011年高考《回到原点》《总有一种期待》《这世界需要你》《诚信》等关注社会热点,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经典高考作文试题。【猜题背景】社会信任危机背后的冷思考!【全真模拟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春秋时名公子吴季札受吴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国,路经徐国,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隆重接待远道而来的吴国使者。在会见过程中,徐君见季札身边所佩的青铜宝剑煞是威武,请求季札解下来鉴赏。宝剑出鞘后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惹得徐君艳羡异常。聪明的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便暗许将此宝剑赠与徐君,但因考虑到还要继续北上去出使上国,  相似文献   

8.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向西出使晋国。出使之前,季子佩戴着宝剑先去看望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是个爱剑人,当他看完季子的剑后,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满脸的喜欢之色。  相似文献   

9.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这两个人。 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称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向西出使晋国。出使之前,季子佩戴着宝剑先去看望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是个爱剑之人,当他看完季子的剑后,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满脸的喜欢之色。  相似文献   

10.
一、总体评价(一)今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总特点今年辽宁省十一市的中考语文试题的走向,是与《考纲》精神相一致的,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所谓“稳”是指试卷结构形式的稳定,所谓“变”是指试卷内容和试题分数的变化。1.稳中有变,平中见难。与去年试题比较,今年的试题仍然贯彻中考改革的一贯精神,紧扣《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季札是常州的人文始祖。季子文化是常州文脉之根,是常州文化之基,是春秋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季子文化完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季子文化对本地社会文明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季札“谦让、诚信”的品行成为社会道德规范;季子文化成为古延陵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季子文化对教化风俗、安定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季子文化使本地区崇文重教,名士辈出,诚信礼让,社会文明,友爱互助,和谐稳定。这里走出的名士名人具有修身齐国,儒雅刚正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2.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干在表述题意时,常常“声东击西”,在审题时就要善于“避虚就实”。“避虚就实”,可以把很难的题目变得十分容易.下面介绍一些“避虚就实”的方法。1.从大范围中找准目标[例题](199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  相似文献   

13.
【中考原题J 1.今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此前北京连 日下雨,这一天阳光灿烂。演讲一开始,宋楚瑜就以“拨云见日”来表达他此时的感慨。 你能听出“拨云见日”的双重含义吗?请把含义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l)。(2) (选自福建福州市2(X)5年中考语文试题) 2.下面这段对话中“乙”的答话不甚得体,请将你认为得体的答话写在下面的横 线上。 甲:国民党主席连战是4月几号来大陆访问的? 乙:我怎么会知道! 甲:你对连战的来访有什么感想? 乙:这关我什么事? (l)。(2) (选自广西河池市实验区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魔指…  相似文献   

14.
曹阳 《考试》2001,(Z2)
“稳中出新,综合考查”是2001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显著特点。这首先表现在试题类型上,今年仍如往年是“供料话题作文”。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丽”、“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相似文献   

15.
季札挂剑     
原文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经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予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相似文献   

16.
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儒家代表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粮食、军备、诚信三者之中对社会、政治最重要的是哪一种时,孔子说:诚信。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也许就听说过关于六岁的乔治·华盛顿有勇气向父亲承认自己砍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的佳话;听过尾生为忠于预约而“抱柱守时”的寓言;听过一位贫穷的父亲为了妻子向孩子的许诺,杀掉了家中最值钱的一头猪的故事。 而在今天,去年广东的高考语文试题“诚信”却在广州市民中引起广泛的争论,试题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跋涉在人生旅途上,身负七个背囊,分别是美貌,健康,金钱,名誉,才气,机遇和诚信。他来到渡口,要乘船到彼岸,老艄公说,你背的东西太重了,必须丢掉其中一样,否则船会下沉。他几经考虑,把诚信丢了。要求考生就这段话写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考题,为了能取得好的成绩,可以肯定多数学生为了迎合出题人的心理都对诚  相似文献   

17.
征题启事     
征题范围 :① 2 0 0 1年省 (区 )、市、县以上初中毕业统考语文试题(卷 ) ,高中招生统考语文试题 (卷 ) ,中专及中师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 )。② 2 0 0 1年省 (区 )、市、县以上高中毕业会考语文试题 (卷 ) ,高中语文模拟试题 (卷 ) ,省级重点中学各轮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卷 )。要求 :①必须附有参考答案。②必须是激光、胶印或复印件。③截止日期 :高考类为 2 0 0 1年 6月 2 5日 ;中考类为 2 0 0 1年 7月 1 0日 (以当地邮戳为准 )。试题请寄至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陕西师大《中语参》编辑部章剑 ,邮政编码 71 0 0 62。凡寄来符合征题内容、要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语文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广采博览、大量地吸收和借鉴是提高这两项能力的必由之路。为此 ,“新大纲”明确规定 :初中生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每学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 80万字 ,每学期必须阅读二三部文学名著。“新大纲”还向初中生推荐了十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使“新大纲”的精神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落实 ,2 0 0 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就渗透了这一精神。请看下面的试题 :下面的语段选自青年作家彭见明的《难忘的“课堂”》 ,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回顾…  相似文献   

19.
翻开2006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不少地区都以“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为素材,拟出了不少与此相关的试题,新人耳目。现撷取部分试题,略作赏析,以供参考。一、巧作情境,默写古诗句例1(2006年山西省非实验区中考题)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生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需要帮助的孩子,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用李商隐《无题》一诗中的句子“,”来概括。解说:本题以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的事迹为语料,考查学生在指定的古诗中选默诗句的能力。《无题》一诗中能体现他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相似文献   

20.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