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日,翻阅《于丹(论语)心得》,《序言》中这样一句“……孔子只有温度……”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想:用“温度”来形容一个教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思绪转接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一年级的时候,身体里竞长了个肿瘤。三个月的化疗,把她满头秀发全“化”掉了,  相似文献   

2.
吴国珍 《学语文》2013,(5):47-48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相似文献   

3.
写字与做人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写字如同做,方方正正,顶天立地,棱角分明,立场定。另外,汉字在田字格中还有其特殊奥秘。在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中有这样四个字:众(三人为众)、品三口是品)、晶(三日是晶)、森(三木为),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不好把,尤其是“众”和“森”在指导书写时,我然想到,这四个字都是有三个相同的体字组成,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独体字做是一个人,他们的品格决定了他占的位置。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书写“森”。师:“森”由三个“木”字组成,这三个木”,老师把他们当成了三个小朋友。其有一个小朋友很…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5.
“三顾茅庐”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在统编教材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均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讲解这“三顾”之“顾”,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字典辞书中的释义吧———《现代汉语词典》:顾(3)拜访:三顾茅庐。《汉语大词典》: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亦泛指一再顾访和诚意邀请。新版《辞源》[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世称三顾茅庐。新版《辞海》:顾(5)拜访。如光顾;枉顾。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汉语大字典》:顾(4)探望,访问。如:光顾;枉顾。…  相似文献   

6.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1期刊登了黄立中先生的文章《应该客观和历史地评析鲁迅先生文章》,其中谈到应如何理解《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认为其中的“中国人”并不是指“所有中国人”而应是指“反动派”。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对“中国人”的理解需要联系到对整个这句话的理解:其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有言外之意。要准确理解此句还必须搞清“不惮(即不怕)”的内容。黄文认为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的推测是“怎样往‘坏处’猜想都不以为过”,即认为“不…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有“春江花朝秋夜月,往往取酒还独倾”两句。其中“春江花朝秋夜月”句教材没有注释。此句假如当作一般写景来理解——“春江”,指“春天的江上”;“花朝”,指“花开的早晨”;“月夜”,指“秋月皎洁的夜晚”。这当然讲得通,但如果把“花朝”当作“节令”即“花朝节”或“女人节”来理解,则更能表现出诗人谪居江州后那种抑郁、苦闷,以及虽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的“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天涯沦落”之感。 花朝,作为节令一般有两说。一是《辞源》中所谓:“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  相似文献   

10.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之涣的五绝《登鹤雀楼》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于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白日”的解释,传统的说法是“夕阳”、“斜阳”、“落日”(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许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解释,纷纷撰文,各抒己见,十多年来争讼不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认为“白日”就是‘伯色的太阳”(史孝勇《释白日》等);一种认为古诗中的“白日”多是指“中夭之日”、“高天之日”,此处也不例外(曾钢城“白日释义”《一辩》、《再辩》)。连日本学者也参加了这场争论。。至于根据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把“…  相似文献   

12.
请看下面三句:①以上所论世故,用“学问”概括有失偏颇,但世故之学,毕竟有大学问的。(2001年第3期《语文新圃·世故的学问》)②一番“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高论,把学历视成一张废纸,这是有失偏颇的。(2002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假文凭当然要打》)③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指挥棒”开始转向……》)以上三句中“有失偏颇”应当改为“失之偏颇”,或者改为“有失准确”。“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  相似文献   

13.
高华娟 《语文知识》2011,(4):99-102
通过对《庄子》、《墨子》、《韩非子》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进行穷尽性统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如”字比较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三书中的“如”字比较句的特征做了四点总结:(1)僅有否定式出现“基准+结果”型比较句;(2)肯定式与否定式存有不对称性;(3)肯定式比较义与比喻义界限模糊;(4)各种句式表达功能存有分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是个很难理解的句子。其实该句中的“期功强近”与杜甫《遣兴》一诗中“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的“缌麻”,都与古代的丧服有关系,而古代又有以丧服来表示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习惯,因而“期功强近”与“缌麻”就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属。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16.
句群是相对独立的语义——句法单位,它往往也是阅读思考的基本单位。现代阅读科学告诉我们,人们依靠眼球的运动进行阅读。眼睛町着书本,而且以一定的速率往前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感知文字符号井把它们转换为“声音”、“图象”、“人物”、“事件”、“道理”等(参见顾晓鸣《阅读的战略》)很显然,转换的基本单位是句。因为词大多数是多人的,根据一个词一般不能转换成明确的“图象”;然而,句在文章中不是独立的,它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有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句义才更加明确,句子所起的作用才  相似文献   

17.
“课文评点”是《教师教学用书》(下称《用书》)的核。部分,当应好好挖掘才对。可有人认为:既已“评点”,何需“挖掘”?其实,“课文评点”只“立足于点拨”(用书扉页“说明”语),它不打算、也不可能把课文的每一处都说透。自然,就要留下一片片的空白。在它的深处,或许就埋藏着许多宝贵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这里,我仅举三例说明。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情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这是《为学》…  相似文献   

18.
句子中常常有省略,有时一个句子里还会有多种省略,情况比较复杂。如:“()听见鱼叫,渔民就知道大鱼群来了,( )下网去捕( ),( )倒( )在仓里,( )一跳一尺多高。”(杨朔《海市》)例中共五个分句,第一、第三、第四分句的主语“渔民”凭借第二分句的主语省略了,  相似文献   

19.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  相似文献   

20.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