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克思在1848年席卷全欧的革命风暴中,创办了“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①——《新莱茵报》。《新莱茵报》的全称是《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虽然举的是民主派的旗帜,但“它到处,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②随着革命与反革命决战的临近,报纸的语调变得叵猛烈和热情。最初不能一下子写在自己旗帜上的无产阶级性质,在决战时鲜明地写下了。在革命年代,《新莱茵报》是德国最有威力、最有影响、最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的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开创者,他们主办的《新莱茵报》是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这是他们新闻观的第一次完整实践,这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光荣传统的起点.然而,2019年以前中国马新观研究中关于《新莱茵报》研究文章[1]的作者,没有一位是通过阅读、研究《新莱茵报》本身写出文章的,都是根...  相似文献   

3.
1995年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1卷出版,其中首次在中国公开了涉及马克思1842-1843年《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活动的6份文件。这6份文件中,最能简洁而清晰表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便是《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版<莱茵报>的请愿书》。然而,除本文第一作者2002年为这份文件写过一个600字的词条介绍外,再没有见到任何学研资料。本文谨对这份重要历史文件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4.
1.1838;《不来梅杂谈》。2.《德意志电讯》;《莱茵报》。3.为了使人难以和原著对照,人为地制造混乱;在他从他的先辈那里援引的引文中,略去了由于他不熟悉原文而不大了解的单字和整个句子;借助一些含糊不清的句子来杜撰和渲染引文,背信弃义地攻讦他所抄袭的人。4.《新莱茵报》;《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报》近2年印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3,15(6):465-466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的会刊,<编辑学报>自1989年创刊之日起,就为编辑学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建立推波助澜.由于编者的努力,<编辑学报>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尤其是近2年(2001-2002)来的发展变化,特别值得关注.出于对刊物的喜爱,笔者在此谈一下对近2年来<编辑学报>的粗略印象.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世界近代史、新闻学史等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特将他们珍藏的全套“新莱茵报”(德文版)和“火星报”(俄文版)影印出版。“新莱茵报”影印本已在今年8月间  相似文献   

7.
善变的困惑《华夏时报》的三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子涵 《传媒》2003,(6):26-29
从关注弱势群体、克隆南方周末的"大报",到服务少数中上层人士、办"新型主流报"的"瘦报",然后是定位市民新闻的都市类日报的"小报",两年半的时间里<华夏时报>三次改头换面.当2002年6月10日,<华夏时报>变成都市报的时候,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嘲讽.  相似文献   

8.
<正>企业报担负着宣传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企业报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企业报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坚持"胸中有全局,心中有读者"的办报理念,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务,主动融入、服务大局,以经济报道为重点,以推动企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1884年写的《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概括了《新莱茵报》的出版环境、政治方针、报道策略以及马克思在其中所起的灵魂作用。通过考证与分析,本文认为恩格斯主要论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党报要勇于贯彻党的纲领和策略;二是党报要坚持无产阶级利益,并利用法律条件进行文字斗争。  相似文献   

10.
<边区群众报>作为一份地方特点鲜明的党报,其在办报过程中媒介定位明确,受众意识、区域传播观念强烈,传播技巧运用合理.在大众化传播实践过程中,<边区群众报>对地方新闻资源开发利用充分,这些成功的做法对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地市党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1849年2月7日和8日,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科隆市陪审法庭审理关于《新莱茵报》的两桩指控,一桩是普鲁士前检察长茨魏费尔的指控,一桩是六个被报道宪兵的指控。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在法庭上为报纸进行了有力的辩护,最后陪审团宣布《新莱茵报》无罪。他们在法庭上为报纸所做的辩护,全文发表于《新莱茵报》,并随后出版了合集小册子《两个政治审判案》,得以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法治思想的一份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2.
左灿 《东南传播》2021,(1):77-82
2020年11月17日下午,以"《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为主题的《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增刊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线上和线下的与会代表们都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出版的这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增刊表示赞赏,对陈力丹教授团队的编译工作表达了敬意,并围绕《新莱茵报》的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  相似文献   

13.
杨磊 《云南档案》2010,(10):15-15
<正>近日,《中国档案报》与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电视台举行。双方约定,今后将实现跨媒体合作,为传播档案文化、宣传档  相似文献   

14.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续举起《新莱茵报》旗帜的革命意志,精炼地总结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新莱茵报》的经验:它的革命立场、它与人民每天的积极互动、超常的新闻时效和成功的传播效果。同时,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期刊《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的主要内容。目前该著的中译文存在较多问题,关键的论证翻译不够准确,影响中文读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作者认为,翻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著,直译是原则,要做到恩格斯所说:设法更接近原文,尽量更准确地表达原文。为深刻理解和领悟革命导师的新闻思想,最好直接阅读他们的原著文本。  相似文献   

15.
李斌  季为民 《新闻大学》2023,(1):1-15+118
主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权和经营权的新闻实践,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莱茵报》一直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如果只强调政治环境的影响,则不能完整理解该报的处境和立场。文章从报刊经营的角度去考证解读,以此作为研究《新莱茵报》的有益补充。面对资金短缺、激烈竞争、盈利压力等市场问题,马克思以市场规律制定经营策略,并得到市场认可。这是报刊在政治上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2月21日,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编者注:“网络原生报”即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的网络媒体)正式宣布停刊。中午时分,网站原首页撤消,改为《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的声明。 《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月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它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明日报>不再有明日》……睹如此类的标题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内地的一些媒体在2月20日晚即从台湾网站上获悉《明日报》第二天关站的报道,如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当即向《明日报》求证(2000年8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借助《明日报》的电子报发送平台ePost发行简、繁体电子报,成为首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过台湾网络发行的祖国内地新闻媒体)。新  相似文献   

17.
黄朝钦 《当代传播》2011,(1):71-74,81
在欧美报业格局发生急剧变化背景下,有着160年辉煌历史的<纽约时报>宣布将"弃报投网",并拟再次对网络版内容收费.这一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报业都是一个启迪与警示.本文从<纽约时报>近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入手,结合美国报业格局,剖析<纽约时报>"弃报投网"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报业滑坡总体趋势,分析中国报业面...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是最辉煌的一章,它那用红色油墨印刷的最后一号。象一面呼啦啦飘扬的红旗,召唤着继往开来的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新莱茵报》后的第五十六个年头,在东方的日本出现了又一张报纸的终刊号,同样是红色油墨印刷,与《新莱茵报》完全一样的告别辞: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兄弟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们还要回到你们身边!《新莱茵报》的精神,在东方首先由日本的无产阶级报刊继承了下来,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报刊的活动也是亚洲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端,因而,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是新闻史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创办发起书上曾经谈到报刊如何影响与指导舆论,这就是,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和方法,就是通过向公众介绍当前局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逐渐地、由少到多地、从分散到集中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舆论,旨在为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后来,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招股启事中,他们又进一步指出,只要报纸一期又一期出版,日积月累,就可以起到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审理《新莱茵报》诉讼案的陪审法庭的发言(以"《新莱茵报》审判案"为标题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考证。在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同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一贯性进行了论述,以原著为依据解释了自由报刊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