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14年11月6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教委主办,东方少年杂志社、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民俗学讲座——“老北京的传说”。北京民协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岳永逸老师把北京城的民俗知识融入民间传说中,激发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岳永逸教  相似文献   

2.
2014年12月1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教委主办,东方少年杂志社、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第九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民俗学讲座——"漫谈北京相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祝鹏程老师通过重要文献和珍贵照片的展示,给同学们介绍了相声的由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以及相声史的书写,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教师报》2021年9月8日03版报道:日前,教育部举行2021教育金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解答了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等问题.而从具体推进层面来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要解决课程教材问题,还要处理好六种关系,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从此,"阳光体育"运动在各中小学全面铺开。2012年12月,黄骅市第四中学在全国百万所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入围国家教育部优秀案例,成为河北省惟一一所获奖中学。作为全国教育工作典型案例之一,黄骅四中的"大课活"活动设计或许能为其他中小学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暑期中,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小使者训练营"在北京开营,来自黑龙江、辽宁、浙江、河南、新疆等地的百余名少先队员参加了活动。活动中,全体营员不仅聆听了专家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解,还游览了北京著名的名胜古迹。通过活动,营员们进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积淀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2015年,济宁市教科院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最终走进学生头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根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当前推动文化传 承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全社会的共识。所以如何让优秀传统 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成为广大中职教师开展思想 道德教育的重点。本文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让优 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开展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究,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快地 走进校园。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5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东方少年杂志社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在北京市文联剧场启动。东方少年杂志社社长王庆杰主持仪式。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启刚,北京市教委委员黄侃,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程惠民、杜德久,北京市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王军和徐春生,北京民协副主席包世轩,北京民协副秘书长史燕明,民间文艺家崔陟、哈亦琦、祝鹏程等,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教育报》2021年2月19日02版报道: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既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顶层设计,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指南》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要求。依笔者之见,在具体落实中要强化"三个引领"。首先,要强化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与"魂"。  相似文献   

10.
三晋信息     
我省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读本我省部分中小学生在2015年春季开学后陆续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系列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系列读本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指南》,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落实课程教材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2.
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文章以“京剧进课堂”为试点,通过优化校本教学内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渲染艺术校园氛围,达到了让学生了解京剧、喜爱京剧,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制,改进学校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养成教育与道德实践、课程文化引导与研学游体验、环境育人与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育模式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日,六盘水市第四中学、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水城县钟山小学等城乡中小学的红领巾小记者在水城县阿戛乡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倡导劳动光荣理念"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落实锦涛同志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等重要讲话。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现面向全国中小学,全面开展评优活动。本次活动将评选出百佳国学少年,全国优秀实验学校(班集体),全国优秀指导员。全国所有进行中华经典诵读的中小学都可参加,参评方式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和学校自主报名相结合。是由两百多位原党和国…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2016,(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孔孟之乡,近年来,济宁市教育系统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实际,提出“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教育要先行”的工作目标,制定下发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培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优秀的  相似文献   

18.
涂皓 《教育》2015,(9):42-43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学课已经走进北京50余所中小学校,上海、天津、长沙等地也相继开设了国学课。对于国学课,《纲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由此看来,提升教师队伍和纳入教材体系才让国学进课堂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学科教育》2014,(1):66-66
2014年1月20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和国学经典教育联盟举行“提升文化自觉自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来自国学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山东济宁,辽宁大连,天津大港,北京海淀、通州、朝阳、西城、房山、石景山、大兴等地区的教育行政人员、大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及媒体记者五十余人集聚一堂,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探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20.
段飞 《辅导员》2014,(3):14
正享有书法特色品牌校之誉的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日前借力"墨香校园养气质,书写人生见精神"书法教育展示会暨书法名家杨广馨"走进七小"活动,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与精神出发,对该校坚持近十年之久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