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是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时代需求培养无产阶级新人、社会主义新人、“四有”新人和时代新人等。中国共产党培养“新人”体现“为党育才”的价值目标,体现功能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价值层级,体现价值主张、传递和实现的逻辑进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向度要把握好处理好“三个关系”,在实践目标要坚持个体自由与集体共识相统一,在实践方法要坚持政治引领与教育引领相统一,在价值导向要坚持功能性、社会性、情感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承续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格理想,秉持毛泽东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人格设计,是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时代表征,蕴藏对新时代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基于此,以历史逻辑、时代因由、实践要求为线索解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深刻蕴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养什么人”是历史的、发展的,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党始终注重培养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思想上看,时代新人“新”在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本领上看,时代新人“新”在具有满足时代需要的新本领.从使命上看,时代新人“新”在能够担当起圆梦的历史重任.从斗争上看,时代新人“新”在能够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4.
陈琪 《教育探索》2023,(10):83-86
从又红又专、四有新人,到四个统一、四个新一代,再到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标准在继承接续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并与时俱进。新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但服务的要求发生改变;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变,但具体内涵发生改变;赓续中国精神的传承不变,但精神特质发生改变;培养方式上教育“定盘星”的地位不变,但理念方式发生改变。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必须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变”与“不变”,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坚定新人的理想信念,锤炼新人的能力本领,厚植新人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5.
“两个大局”呼唤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开眼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新人”学习世界,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四有新人”面向世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胸怀世界,其历史生成逻辑使得“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塑造成为必然。“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的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着阶段目标。当前“国际教育”的认识误区、“教育强国”的国际视野、“世界一流”的发展定位以及“堪当大任”的培养目标,使得重新审视“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教育成为必然。鉴于此,需要强化全球胜任力育人理念、构建全球胜任力教育课程、创新全球胜任力教学方法,实现宏观战略、中观布局、微观着力的有机统一,助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6.
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培养“四有”新人在宏观上的指导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四有”新人培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对“四有”新人素质的具体要求,拓宽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有”新人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四有”标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根据邓小平关于培育“四有”新人的精辟论述,着重阐明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意义、“四有”的含义及其关系,初步探讨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正确途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邓小平关于如何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理论,是对中国近代以来构造新人思想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出近现代中国新人模式演变的历史规律,从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改造与人的改造相互促进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的中国化与民族化,使“四有”新人成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担当"精神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诉求。新时代应把握"担当"精神在培养时代新人中的关键位置,以青年大学生为着眼对象,明确"担当"精神的生成逻辑,把握"担当"精神的内涵要求,探求"担当"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而助力造就一批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入手进一步探讨时代新人的历史生成性,认为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时代新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阶段性推进,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育人目标的守正创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时代新人的本质规定性,由这一本质规定性衍生出多维的具体规定性,构成时代新人的核心能力目录。我们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制度建设,落实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激发青年自我教育、努力成为时代新人的内生动力,并为青年提供能力运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要的制度环境,避免能力失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勉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明晰了“时代新人”核心内涵,也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红旗渠精神“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导向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新人培育目标高度契合,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支撑。通过化“零”为“整”、化“静”为“动”、化“点”为“面”的教育路径探索,推动青年传承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六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认为:科学世界观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理论基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主要内容,青少年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目标的重点,教育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教师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人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实质,广泛性、时代性、指导性和目的性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显著特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邓小平培育“四有”新人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是在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过程中逐步提出和成熟的,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讨,思考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四有新人思想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在拨乱反正和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过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并作了初步概括。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明确四有新人的内函,反复强调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性,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时代新人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学术期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其重要职责。高校青年学生是时代新人的主力军,高校期刊具有立德树人的天然属性,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新人”,以风清气正的出版业态鼓舞“新人”,严格选、编、审、校、刊、发全过程锻炼“新人”,打造实践交流平台服务“新人”。  相似文献   

15.
时代新人作为我国各级各类人才的集中呈现,是承担时代使命、创造历史伟业人才的本质要求。培养时代新人,大力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作为成熟的、自觉的领导者的使命担当,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培养机制。“揭榜挂帅”既是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难题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一种机制创新。在新时代,“揭榜挂帅”体现出“英雄不论出处”、显现出“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展现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时代新人培养机制,不仅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时代新人有机会按约揭榜、贡献才智,使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领军人才能领衔出征、挂帅指挥,而且对优化我国各行各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时代新人辈出的培养机制有着重要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培养造就“四有新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之最为深刻和集中的体现。它能使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增强与提高,始终保持着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功能。同时,在迎接21世纪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始终保持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和功能。因此,培育“四有新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而用马克思主义培育则是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7.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深入分析“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其丰富的育人价值,对培育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新人观继承历史上的人文传统,从人类发展的理想,特别是从经济事实和社会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出发,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新人作了充分的论述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新人思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提出“四有”新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新人的理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人学说,具有深刻的内在规律性和精神赓续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遵循唯物史观考察青年群体的实存样态,剖析资本社会化生产、世界历史进程对青年的影响效应,成为其新人学说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观照青年的成长规律,促使其成长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着眼于一代又一代新人的时代赓续作用促使其投身革命和建设,立足社会各领域的互动逻辑来塑造新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人学说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问,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开始施行之时,在庆祝第11届教师节之际,我们希望全社会进一步采取措施,依法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同时,我们也想在这里和教师讨论一句话,这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先做“四有”教师。 大家知道,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其实,这“四有”标准,也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