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比一     
老师:听说你给我取了个绰号?这是什么行为?学生:你叫过我“瞌睡虫”,骂过我“笨猪”,你给我取了两个绰号,我才给你取一个绰号啊1  相似文献   

2.
身为人师不觉已有八年,在这不长不短的八年育人之路中固然有成功的喜悦,然而让我感悟至深的却是那些失败的经历……1.关于绰号绰号,几乎每个人从儿时起就开始和它打交道了。从同伴、同学之间互称绰号,到给老师起绰号,总有一些津津乐道的故事。也看过许多有关绰号的文章,心理学家说,它是人们表达与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类文章都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要过于敏感,学生给老师起绰号也是正常的事情……”我也一直这样认为,所以对学生给我起的绰号也从不放在心上。曾经有几个调皮的学生,悄悄给我起了个绰号,其中一位还偷偷将这一“作品”告诉了我。我一听并无伤大雅,就只是笑着轻轻警告了几句。可没想到不久后他们竟然在课堂上叫了起来,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后来在班主任的协助下这帮学生不再公开乱叫,但他们似乎已将此作为一乐趣,转而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叫。我开始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绰号的问题了,实际上他们已将此变为戏弄老师的一种方式。从一开始,我就应该预见可能的后果,并以严正的方式加以制止,而现在,我已错过了最佳的纠正教育的机会。我开始重新审视绰号这一事物和它背后所隐含的育人道理。2.关于“奖罚分明”对待每一位学...  相似文献   

3.
一加盟西小不久,我便与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时,我任教三(1)班作文,虽然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但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我的课。有一次,班上一位老师外出,教导处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竟指名道姓地要我去代课。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班上调皮的男生居然给我起了个绰号,当面不叫我老师,而是亲热地叫我“徐帅哥”。虽说我长得并非像英俊小生那么帅气,但我仍然引以为自豪。我班的学生如此,其他班级的学生对我也不陌生。一天,一个叫丁润的小姑娘竟然向我提出:“老师,我可以拍拍你的肩膀吗?”我反问她:“你说呢?”丁润眯着眼睛考虑了一会…  相似文献   

4.
一、情景呈现,兴趣导入[师]前几天,有一位女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平时学习用功,成绩一般,待同学友好,但因为比较胖,平时经常被一些男生取笑,每当老师或同学不经意之间提到‘胖’这个字,他们就全都把目光投向我,一边还笑着起哄。他们还给我起了个绰号叫‘油桶’,每当他们哄笑着叫我绰号时,我心里真的好难过。每天来学校都战战兢兢,就怕话题触及身材……我感觉抬不起头,我真不想来学校读书……”[师]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苦恼的来源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师总结]正如大家所言,是同学对她的…  相似文献   

5.
班级里有好事的同学,为大家都取了绰号。我的绰号是“青花瓷”。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听说我爱看古典文学,才用“青花瓷”给我命名。我虽然不赞成这种乱给人家起绰号的行为,但好在给我起的这个绰号,没有什么贬义。  相似文献   

6.
米莉 《良师》2010,(12):42-43
1 班级里有好事的同学,为大家都取了绰号。我的绰号是“青花瓷”。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听说我爱看古典文学书,才用“青花瓷”给我命名。虽然不赞成这种乱给人家起绰号的行为,但好在给我起的这个,没有什么贬义。  相似文献   

7.
班里有好事的同学,给大家取了绰号。我的绰号是“青花瓷”。当这个绰号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们听说我爱看古典文学,才用“青花瓷”给我命名。虽然我不赞成这种乱给人家取绰号的行为,但好在给我起的这个绰号没有什么贬义,我就接受了。  相似文献   

8.
绰号事件     
“周老师,同学们又互起绰号了,还有人……叫你‘周扒皮’。”课间,值日班长过来告状。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前天才狠狠批评过,为什么不奏效?看来,得改进教育方法。下午正好有班会课,我带了几本《水浒》连环画走进教室,笑着说:“同学们都爱看水浒故事,都知道哪些水浒英雄?”大家一听,可来劲了,什么“智多星”吴用啦,“浪里白条”张顺啦……我话锋一转,问:“听说咱们班又风行起绰号了,能让老师也知道几个吗?”见我面无怒色,大家就嚷开了:“二呆子”、”胖大嫂”、等等。我不动声色地问道:“你们叫这些绰号时,是怎么想的?”  相似文献   

9.
绰号事件     
正我们班什么都不多,唯有绰号最多,有些同学同时有好几个绰号。大家互相叫绰号,叫得不亦乐乎。叫的同学,声音洪亮,理直气壮,被叫的同学答应得也很爽快,没有丝毫情绪。有时候,我们嘴快,说出一两个绰号来,会弄得老师一头雾水。本人叫罗亨龙,本来是不怎么好起绰号的,但同学们偏偏动脑筋,给本少爷起了一个难听死了的绰号,没有一点正义感和男子汉气概,叫"咩龙"。唉,算了,  相似文献   

10.
“XXX!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被老师叱骂或是教训的话。老师脾气大,傲气,姓徐,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徐老师虽严厉,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所选文章篇篇文思精警,辞采斐然,说实话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相似文献   

11.
清洁女工     
《广东第二课堂》2007,(5):10-13
多年前,老师让我们做了一次测试。我是个好学生,所以答起题来不难。直到我看到最后一题:“打扫教室的那位清洁女工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2.
唉,最近有一件事使我很烦恼!就是我的同学给我起了个绰号。叫做“小老鼠”。 他们大概是嘲笑我长得瘦小吧。当然我承认自己是比较瘦少,我的外公和补习班的一位老师也都叫我小不点。但我想:小不点应该是一种爱称,不是绰号。同学叫我小老鼠,那不是在嘲笑我吗?老鼠是有害的动物,它们偷吃大米、油、蛋糕等各种食品,还咬坏人们的衣服、家具,净做坏事,把我比做老鼠,这应该吗?  相似文献   

13.
教室里,几个孩子正在争论。一个说:“我妈妈和小蔡老师是同学。”说完头一歪,像是很得意。另一个抢着说:“我妈妈和小蔡老师是好朋友。我经常到老师家去玩。”还有一个说:“我爸爸和小蔡老师的爱人是一个单位的。”这时,一直一声不响的贝贝也站了起来,大声地说: “这有什么,我叫妈妈买‘双宝素’给小蔡老师。”接下去,便是议论我叫爸爸买什么,叫妈妈买什么。听了孩子这种带有不良倾向的争论,我说:“你们的爸爸妈妈有的是老师的好朋友。但在幼儿园里,全班小朋友老师都一样喜欢。”我这  相似文献   

14.
儿子很爱看电视。前不久,他在和我一起看一部故事片的时候,看到剧中有一个小孩,因为长得黑,被人起了个“小黑皮”的绰号。这时,儿子突然得意地脱口而出:“我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也长得很黑,以后我也叫他‘小黑皮’,嘻嘻。”“不行,不能给别人起绰号,要叫他的名字。”我马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手     
薛东银 《班主任》2008,(6):40-40
工作这么多年,和许多学生家长握过手,但唯有那一次握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天,李老师送来一名学生,怒气冲冲地对我说:“薛主任,这样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不要了,您看着办吧!”说完转身离去,“砰”地一声带上了门。那名交给我处理的学生叫小恒,同学给他起绰号“小横”,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经常迟到、旷课、捣乱,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非常头痛。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首当其冲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对此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有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期中考试有道题是指出“或”字的古义与今义。学生答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但判卷老师说错了,学生拿着卷子问老师,老师给其答案看:今义是“选择连词”。很显然,这种用固定答案判断是非的做法,只能禁锢学生头脑,闭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再举一例:我校有个绰号叫“小发明家”的学生,他课余爱好就愿摆弄个什么,曾为老师制做了许多辅助教具,效果很好,在小发明制做方面获得了县、市级奖励,但…  相似文献   

17.
我没有给四(1)班上课前,就听他们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说这个班是学校出了名的调皮班。但我认为,学生调皮好,调皮的学生一般都有点小聪明。下面是我在摸索“捣蛋”班级课堂管理与教学的一些体会:一、尊重学生,教学民主刚开始给这个班上课时,我板起脸孔,向学生约法三章:课堂上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果然课堂很肃静。可是当我提问题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我火了:“怎么你们都变成哑巴了?”这时,学生才说:“老师,你不是规定我们上课不许说话吗?”我心里羞愧,但还是强辩说:“是叫你们不要乱说话,不是叫你们不回答问题呀!”学生抗议:“哪有…  相似文献   

18.
尽管做教师的总是哀叹学生见识肤浅,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却很难接受或承认学生对事物的见解,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习惯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课本上寻章摘句,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前几天,去听一个老师的历史课,内容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正当老师讲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什么是事变?”老师的回答倒也干脆明了:“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那日本帝国主义侵我河山,占我国土,杀我军民,这也叫事变?”“那应该叫什么?”“应该叫战争!‘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一八’战争。”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19.
最近,班里刮起了一股“绰号风”。通过调查,我得知有个别同学不仅给同学起绰号,还给任课老师起绰号,甚至拿同学和老师的生理特点或缺点开玩笑。  相似文献   

20.
一提起老师打电话来了,许多家长马上有同感:“告状来了!”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老师肯定是因为小孩做错了哪些事情,现在“兴师问罪”来了。这种“告状电话”看起来好像轰轰烈烈,做起来好像合情合理,但事实上收效怎样? 我班上有位男生,经常给同学起绰号,满口粗言滥语,打闹滋事,经多次教育,并将其情况打电话“告状”到家长处,结果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