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实践主义标榜以实践为基础,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张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唯一基础,认为离开了实践的自然对人来说等于“无”,等于不存在,无法处理好“实践”与“物质”两个范畴的关系,是“实践本体论”。唯实践主义使得主体的主观规定走向绝对封闭,从而陷入了“唯我论”的泥淖。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实践主导原则的统一,才能克服唯实践主义的理论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破五唯”从共识走向公共政策后,“破五唯难”成为了阻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之所以称之为“难”,是因为当前的“破五唯”政策推进缓慢,效果不彰。从新制度主义观点出发,“难”的本质在于,政策变迁陷入了一种极端“恶性路径依赖”。问题的产生既有外部“管理主义”的原因,也有内部“符号暴力”的原因,且二者相互塑造和型构,彼此增强。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超越内、外部因素的“互构”,通过路径创生来摆脱对原有路径的依赖。具体而言,外部路径创生要将“破五唯”嵌入“管办评”分离和“高质量发展”转型等宏观变革之中,探索评价主体和模式多样化的可能性,降低行政管理的控制力度;内部路径创生则要自下而上发掘具有冲击性的要素使路径偏离既有结构的束缚,并引导制度的价值追求回归内在的激励性。据此,构建更科学、人本、有序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彻底实现对高等教育场域“破五唯难”问题的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转向为数字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它不是比较教育未来发展的全部。基于表现的教育问责制度在全球范围盛行、比较教育研究对科学化的追求以及数字技术的革新进步,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数字化转向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比较教育研究数字化转向的主要向度体现在:研究主体从比较教育知识的作者转向合作者;研究客体从“文献”转向“数据”;研究目的从追求教育知识的“因果必然性”转向注重“相关性”;研究方法从分析到综合。然而,比较教育研究的数字化转向同样存在限度:在本体论层面,易陷入唯数据主义;在价值论层面,易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在关系论层面,易推动国际教育形成数据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4.
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核心是“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思想基础是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科学地创造出“全面、比较、反复”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详细地阐述了办任何事情都要调查研究 ,切忌不要从片面的实际出发 ,而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强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同时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立场 ,真正做到“论事不论脸”。  相似文献   

5.
灵与肉--试比较田汉与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汉和郁达夫与日本唯主义、西方唯美主义都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从他们对唯美主义接受的实际情况来看,田汉往往吸收的是唯美主义中“灵”的因素,似乎更偏向于西方唯美主义;郁达夫则更多地选择唯美主义中“肉”的成分,更偏向于日本唯美主义。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之所以借用柏格森生命学作为批判唯科学主义的思想武器,就在于它是高扬主义而对理智主义和科学方法进行批评的哲学。授柏格森生命哲学玉儒,借以比较中西文化,批判唯科学主义这是梁溟重建儒家形而上学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则是,他欲以生命哲学去抉发中国文化的价值,向人们展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所包含的“真理”,将西方文化导向中国一格,以此证明儒家的人生态度具有独特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韩堃 《考试周刊》2009,(14):57-58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走入“唯本”、“唯考”、“唯法”的误区.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要具备“文体意识”和“语言意识”.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教师要以语言为载体.让学生独立品味鉴赏,自觉内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论唯学历主义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唯学历主义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入手 ,较详细地分析了唯学历主义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克服唯学历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田俊锦 《甘肃教育》2021,(4):186-187
新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就要在“用教材”“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开展”这三个方面下足功夫,真正做到不唯师、只唯生,不唯教、只唯学,使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效落实于课堂之中。本文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为例,从教材、教案、教学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  相似文献   

12.
进化论为陈独秀启蒙主义的价值内核。陈融“革命”与“进化”于一体的革命进化论,不同于晚清维新派的渐近进化论。在陈的启蒙思想中,其反传统主义、文学革命论、反宗教观、唯科学主义、世界主义及社会主义,无不以进步主义的革命进化论一以贯之。革命进化论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化革命和思想解放提供了价值合法性,它不仅是陈激进主义之“现代/传统”两极逻辑的价值预设,而且为他打开了通向共产主义之门。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是晚明戏剧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观的核心是“唯情说”,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高扬“唯情主义”的大旗。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趣神色”,蔑视外在形式的束缚,从而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严格学业标准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正向积分教学法将“正向”与“积分”相融合,是提高学业标准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具有课堂表现数字化、平时积分学分化、积分设计科学化三大特征。实施正向积分教学法,要始终重视只加分不减分、反复清晰告示、培育活跃因子、人人参与体验、挂钩学分、打开“心门”、发挥“催化”作用、突显文化价值、遏制“唯分主义”和教师言行合一等十个关键环节。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采用正向积分教学法的课堂活跃度、理论学习质量和知识内化度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唯实主义。历史唯实主义“唯”的是事实、实际、现实、实践,是物质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是社会历史的“现在进行时”。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质的规定性上是一致的。其区别主要在于产生的时代和创造的主体、理论对立面、理论贡献、理论特点和重心以及党性角度等等方面。历史唯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实”,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论、历史辩证法、历史实践论和历史动力论,落脚点是社会主义论。  相似文献   

16.
对于“十月革命”的解释,历来的说明都有逻辑程式上的简单化倾向。十月革命的发生、发展,体现了科学法则与唯意志主义问的悖论和理论与现实间的吊诡。  相似文献   

17.
自19世纪初开始,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演进呈现出徘徊于科学主义和解释主义之间的“钟摆轨迹”。基于知识-权力视角的解读,可以发现:在朱利安与萨德勒时期,民族国家政府的强制性权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产生及其解释主义转向;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学科规训的制度性权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科学主义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左与右的争论,作为意识形态的结构性权力又推动了解释主义比较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而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生产性权力的扩散,比较教育研究则呈现出一种范式的多元主义取向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取向。研究范式演进的“钟摆轨迹”启示比较教育研究者不仅要突破个人局限性,认识到研究范式选择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权力关系,而且还要锚定自身的范式立场,形成学术共同体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制造同意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研究通过构建“同意”的“主动接受—被动接受”的分析框架,对大学学术评价中“唯论文”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是多种力量共同“制造”的结果。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学术交流的有效形式、论文发表是现代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论文是大学教师追求声誉的有效载体等因素,大学学术评价对论文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促使高校教师选择“主动接受”论文发表工作。另一方面,大学学术评价也受到多层结构的影响。在工业时代学术评价标准的变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高等教育治理体制的项目制以及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锦标赛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校形成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的“内部国家制度”,对教师起到“微妙的强制”作用。高校教师选择“被动接受”,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教师不断进行论文发表的“赶工游戏”,也制造了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痼疾。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0月起五部委相继发文提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当年11月,教育部再加一条,提出"破五唯"(新增"唯帽子")。不论"四唯"还是"五唯",这些都是绩效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认可的表征方式之一。绩效主义的表现与弊端绩效主义之所以能在短短的30年间取得如此高的认同度,是因为它的三项预设与科学共同体的内在偏好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20.
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于根治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调研和比较“985”“211”高校及其他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及差异,分析两类高校教师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差异,从而探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制定教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