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空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时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而分化是整合的前提,因此,本文在课程与信息技术体系时空分化的维度上,探讨二者在整合目标和价值引领下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时空整合:微观上,在"信息"的基础上,在信息方法的指导下,围绕整合目标,把具体的信息技术时空"功能链"与课程时空变量互动融合;宏观上,围绕整合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文化性和开放性等贯通课程空间层次上的"知识观"、时间层次上的"活动观"以及主体层次上的"经验观"三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从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课程.  相似文献   

2.
根据汉语语素的构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理解。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可理解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教育技术的视角,又可理解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两个视角的研究应该沟通、共融,从而和谐发展,达到最终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文用语的语素构成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两个视角,即课程与教学论视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视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最后提出两个视角的研究应该进行沟通与共融,达到最终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4.
从教师心理探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最初的启动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然而从其发展历程与目前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应用中都显现出停滞的迹象,逐渐进入发展的“高原期”.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可以驱使他们克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因此,充分关注与了解教师心理是教师尽快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原期”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别从教师的压力、动机、意志力、认知结构、自我效能感五个维度探析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原期”中的心理变化,以期促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朝着深层次、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并从当代文化哲学的视角阐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等四条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为适应这个发展趋势,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学将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首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研究认识论,第一,在对象上要把“客体”与“主体”结合起来。“主体”必须研究,但不能忽视“客体”,只有注重两者及其关系,才能拓宽认识论的对象域。第二,在视角上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微观视角固然必要,但宏观视角不可抛弃。只有同时从两种视角展开,才能强化认识论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在方法上要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定性”分析虽然是基本方法,但随着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发展,认识论要注意纳入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使认识论更为科学化、精确化。第四,在结构上要把认识论问题作为“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来考察。将认识、实践作为两大系统,探讨这两大系统的要素及其内部所包含的更小的要素,有利于完善认识论和正确指导人们的实际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研究认识论,第一,在对象上要把“客体”与“主体”结合起来。“主体”必须研究,但不能忽视“客体”,只有注重两者及其关系,才能拓宽认识论的对象域。第二,在视角上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微观视角固然必要,但宏观视角不可抛弃。只有同时从两种视角展开,才能强化认识论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在方法上要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定性”分析虽然是基本方法,但随着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的发展,认识论要注意纳入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使认识论更为科学化、精确化。第四,在结构上要把认识论问题作为“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来考察。将认识、实践作为两大系统,探讨这两大系统的要素及其内部所包含的更小的要素,有利于完善认识论和正确指导人们的实际活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上海市教委向全社会征集本市中小学各学科信息化设计方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足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缺少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思路。这次的学科信息化设计方案就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微观的课堂层面向“自下而上”的宏观课程层面拓展,以有效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为此,我们特开设“学科信息化”栏目,在展示学科信息化设计方案新进展的同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思考如何推进学科信息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莉 《陕西教育》2008,(11):48-48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英语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英语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学校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应在系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效、高效、普遍地应用信息技术,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并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持续发展自身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并以此推进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2.
在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园林设计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考核等方面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实现教学做一体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中小学新课改推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借鉴企业绩效管理来思考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改进和提高教师整合绩效和实现学校目标。本文将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人类绩效技术模型中,结合当前"整合"现状,提出了"整合"的绩效改进模型,并剖析了模型中的五个环节: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选择、干预措施的实施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三自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情况,提出“分方向”教学模式,设立“嵌入式开发”和“系统集成运维”两个方向,并进一步明确每个方向的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多元评价体系,破解人才培养难题。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组织方式的变革,“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施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要求在课程设置、师资保障、资源建设上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要建立班级、教学、选课指导方面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开发思路。提出以应用翻译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设计、创建与课程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师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实践过程的学习机会,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试行,校本课程开发已受到了我国课程理论界的关注。本文从教师资源出发对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与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在实践中研究,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以人为本,变革教师的学生观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融合。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19年11月1日-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以"多元视角下的课程整合"为主题,本次课程论坛围绕课程整合的理念、路径、经验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沿循课程整合的应然思考、课程整合的国际经验、课程整合的中国故事这一逻辑,本文对论坛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然后面向未来,提出课程整合研究应注重丰富整合意蕴,统筹分合关系,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二者之间的割裂现状不容忽视,因此亟需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效性。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党建+课程思政”理念,大力提升“党建+课程思政”能力,精心培养“党建+课程思政”队伍,拓展“党建+课程思政”载体,健全“党建+课程思政”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从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岗位所需求的实践操作技能这一主要任务出发,根据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新编排,形成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包含实验、项目、综合实训等环节的"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