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姚玉琴 《江苏教育》2007,(11):39-40
小刘的故事(《江苏教育》2006.12A)可以说是目前教育上的经典案例,已经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一位名校长曾打过这样的比方:谁都想坐在椅子上看球赛,比较舒服。但是现在不管哪所学校都是站着看球赛,谁都不敢先“坐”下来。即使每个人都知道站着看球赛与坐着看是一样效果,谁也不敢轻易坐下来。  相似文献   

2.
正一是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孩子、把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手段的教师,会有怎样的教育动力。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就要投入那种角色。如,孩子病了,我们就要像妈妈一样搂抱她、亲  相似文献   

3.
范丰梅 《家长》2013,(Z1):42-43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表现截然不同,就像两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九岁的小强是家里的"小霸王",想吃肯德基,无论家长多忙也必须带他去,否则就赌气不吃饭;想要什么玩具,家长就必须给买什么,要不就赖在地上不起来;想看哪个电视节目,手里拿着遥控器,谁的话也不听;想让他帮忙打扫打扫卫生,他嫌太  相似文献   

4.
教育实践中,教育得以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尊重学生,并由此使学生自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爱默生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就能获得成功。”一、自尊是可教育的前提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所谓“脸”就是人的尊严,就是把自己当人看,肯定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并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要“脸”,不自尊,不讲理,就会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对之无用,更谈不上教育。可以说,自尊是人格的门户,是一个人可以被引导、教育并使之成人的前提。对于学生也是这样。一个做了错…  相似文献   

5.
徐方婷 《课外阅读》2010,(8):163-164
写文章既是在教育自己做人,也是在教育别人做人。既是自己在学习做人,也是在教育别人学习做人。既是体现自己的思想、志趣、抱负,也让别人学习这样的思想、志趣、抱负。而小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常常只会记述事例,提炼不出主题,让人不明白他们记述的意义。这样就失去了写文章的意义。所以,在这里想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教小学生写作时学会立意。  相似文献   

6.
钱艺林 《教育》2012,(33):59
在食堂就餐,笔者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餐桌上吃剩下最多的和人的年龄成反比,老同志基本全部吃掉,年轻人有的剩下一些,学生剩的最多。或许有很多人也看到过类似现象吧。这是为什么呢?细细一想,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老同志经历过粮食匮乏的年代,体验过忍饥挨饿的滋味;现在的学生因为物质丰富而没有挨过饿。但是一想到教育,这个问题似乎又不简单了。缺乏"体验"这一环这样的现象到处有、一直有,直到似乎是一种理所当然——这是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主张限制教师课堂讲授的。因为学是主体,讲也只能是学的辅助。让教师限讲,似乎犯了嫌疑,比如有人就气急败坏地说,这是对教师的不尊重,中国教育几千年,谁见过不讲的课堂,不讲还叫课堂吗?我只能这样说,传统课堂的确是主张讲的,并且鼓励讲者要"舌绽莲花"。主张讲的人,我不说是没有远见,但一定是缺乏对现实教育的分析,为什么不"抽出点宝贵的时间"到教室里看看?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最近,中国首届国际汉字文化节在郑州开幕。中国国际汉字文化节组委会秘书长赵九铸在该文化节上谈起一件传闻,无奈地直摇头。他说一个小学生写作文,老师看了看问,为什么把"没有"写成了"木有"?这是跟谁学的?小学生回答说:妈妈说不这样说就OUT了。赵九铸戏谑道:家长这种"打酱油"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教育和成长极为不利,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5,(7):97-98
“到底是谁乱收费了?是教育官员?是教师?是学校?还是教育产业?‘教育乱收费’的提法使整个教育行业蒙羞,大家反而不知道谁在乱收费,‘灰钱’到底落在谁的口袋里了。”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对目前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提法,提出自已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厄洛斯(eros)"是古典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主题与内核.爱欲意味着人对美善本身以及与此内在相关的灵魂不朽的执着追求.不过,人的生命不是神的生命,它是可朽的,人若想实现不朽,就必须通过教育,与他人的灵魂结合在一起.正是出于这种对美善的爱,苏格拉底把教化优秀青年,使其卓越,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他自己也在这样的教化中实现了自己的灵魂不朽.  相似文献   

11.
人脏就得洗,要想洗好"澡",就得好好"蒸";有病就得治,要想排好"毒",就得发好"汗"。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着眼于解决问题。"洗洗澡、治治病",就得"红红脸、发发汗",要"满脸通红"地"出一身汗",既是热汗,也是冷汗。这样才能触及灵魂,抛开面子,揭短亮丑,动真碰硬,除去思想上的"灰尘",打扫身上沾染的"污垢"。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1,(36):10-19
<正>2011年,给教育引来无数"口水"的事件令人痛心更令人思考"不堪回首"的教育事件焦点提示:稍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10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儿有高低。生态自然之规律尚无法改变,教育学生时,想通过一些"激进""拔苗""速成"等方式来提升他们,既不符合教育之规律,也不符合教育之生态。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祖海的一曲《为了谁》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深情讴歌了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坚强不屈。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我想,它最有特色的应是"谁"字。歌中"你是谁?为了谁?"的反复回环;还有"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谁最美,谁最累"。这一系列的"谁",虽然指  相似文献   

14.
叶歆 《教师博览》2009,(11):61-62
敬爱的编辑: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看了你们的《教师博览》杂志,在吸取了很多营养的同时,也想向你们倾述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想法。我曾想放弃学业,只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但老师对我说:“你现在这个年龄,不读书又能干什么呢?”想想确实也是。我知道。在如今的社会上没有知识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我更知道作为一个山村里的人,不读书、没有知识意味着什么。知识是重要的,也是我们所渴望的,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却让我感到了教育的众多弊端。  相似文献   

15.
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在教育领域,也有一股"喜新"之风,即喜欢玩弄"新概念""新名词",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将严重阻碍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一、教育领域"概念化生存"表现种种教育领域热衷于讨论所谓"新概念"不知始于何时,始作俑者是谁也无从考究。而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已经不再满足于粗放的教育,而是追求教育的高质量效应。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工作中,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是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更是一个难点话题。如何在"减负"中不"减质"呢?我想首先要理解"减负"的本质。"减负"绝不是降低学生学习的目标任务,也不是减学生刻苦钻研的风气,更不是减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实施  相似文献   

17.
正霍益萍在《上海教育》2014年第18期撰文指出,高中是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也是社会人才分流的第一道闸门。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最大的"成长烦恼"莫过于想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可以做什么。高中学校承担着"提供选择、教会选择"的双重任务。所谓"提供  相似文献   

18.
丁丽娟 《学子》2015,(1):58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学生,学生就不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学生。"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师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一、爱的教育的内涵爱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被爱者的成长。爱的内涵可以是恒定的,而爱的形式却可以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9.
我在家里挪沙发,沙发很沉,我一个人在房里推来推去,沙发腿摩擦地面发出的"吱吱"声响,引来了喜欢帮倒忙的儿子:"爸爸,我也要推沙发。""好呀。"虽然明知儿子推不动,但我还是想让他试一试:这样的力气活可不是谁都能完成的,说不定,儿子能从中得到许多快乐!我推沙发的这一端,儿子推沙发的另一端,父子俩推得沙发"吱吱"响个不停。儿子一边推沙发,一边听着沙发的"吱吱"声笑个不  相似文献   

20.
正"爸爸,你什么时候给我咱家的钥匙啊?"我家响起一声"咆哮",毫无疑问,此"咆哮"出自我之口。"看看你,好像谁欠你8吊钱似的!"爸爸也半开玩笑地"咆哮"着回答我,"咱们家谁不天天围着你转?"我无语。以上是我家的"钥匙之战"。"爸爸!快点来吃饭!再不吃我都吃了呀!"我吼道。要知道想让爸爸来吃饭太难了,于是我才这样威胁爸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