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农村成人教育的先驱,他一生着眼于中国农村的教育,成功地创造了“定县模式”,形成了他丰富的农村成人教育思想。创新性是晏阳初农村成人教育思想的主旋律,体现在他对成人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他的农村成人教育思想的创新对我们今天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惠娟 《教育探索》2005,1(8):36-38
20世纪初,晏阳初积极倡导开启民智的乡村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暗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一体化思路和倾向:他的富有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和念书赔本现象,正在形成一个农村教育变革临界点;服务“三农”的国家农村教育政策指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突破国内外已有的以强化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扩张的价值定位局限,确立以根据农村学生升学、务农、务工的分流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和服务“三农”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功能再造的价值定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要发育为“农村课程”,以实现21世纪初的中国农村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1893—1990)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是一位爱国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救国论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晏阳初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走入农村,在河北定县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他认为平民教育在社会改造和“民族再造”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的倡导者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特点 ,指出了它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以及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国家教委初教司召开的“中国农村复式教学研讨会”于8月28日至9月1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行。与会代表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复式教学在我国农村教育和普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重要到什么程度,对于中国来说是无须求证的。回首上个世纪前叶,陶行知、晏阳初等一批知识精英已经意识到,中国向来以农立国,教育应为占中华民族最多数的贫苦农民服务。他们忧心忡忡,奔走呼喊,立志以普及“乡村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中国近现代农村教育改革破冰突围的艰难历程由此肇始。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对推动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观命题做初步探索。一、“教学做合一”理论命题的时代依据任何理论都具有继承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命题当然也具有这一特性。首先,陶行知生活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农村,接受到典型的中国封建私塾教育,深知中国封建教育的积弊,同时体察到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后来留学国外,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遂萌生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教育,在中西文化教育思想的融汇中确立了改革中国教育的信念,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传入中国后,社会工作在中国农村经历了初步本土化过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上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工作始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进入新世纪,发展农村教育对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农村教育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农村教育建设中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等方面做初步浅析。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的倡导,本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特点,指出了它的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是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与乡村建设的倡导者,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晏阳初从社会现实出发,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识和解决农村的问题,并构建平民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主要是以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渊源为出发点,解读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内涵,并以此为鉴,揭示其对当今农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宴阳初是一个爱国的教育改革家。在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与同仁们先从事平民的识字教育,目的是为了救治他们的“瞎、聋、哑”。随着宴阳初对中国问题认识的加深,他与同仁们转入乡村建设新阶段,把平民教育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便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成民族的新团结,最终实现民族改造。宴阳初的教育情怀对我们今天从事农村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儒家民本思想及欧美新思潮影响下,20世纪20—30年代晏阳初率领同仁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们由社会调查出发找出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以及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乡村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变动及社会改良均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史上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流派,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开发中国最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来实现民族的富强。他认为中国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利用"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带领博士下乡着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晏阳初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晏阳初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创者,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当时中国的乡村改造运动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平民教育思想的目的、内容、实施途径、师资等方面的内容仍然值得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借鉴。本文阐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提出了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闽兴 《职业技术》2007,(15):53-53
2007年,农村成为福建省职业教育的一个主“战场”。记者从福建省教育部门获悉,福建省将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扩大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乡村教育改造思想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历来重视农村教育,晏阳初先生关于“三大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连环推进“四大教育内容”、培养“新民”的乡村教育改造的核心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4月初,我们随大庆市初中校长学习考察团参加了中国教育服务发展中心、北京中教服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发展大论坛。先后听取了9位专家学者、名校长关于“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均衡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管理”、“农村薄弱初中校变强校”等方面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晏阳初接受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 也有西方的基督文化。而且这两种文化在晏阳初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会贯通,传统儒家文化确立了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教育思想,而基督文化宣扬的“爱”和“布道”的精神则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另外一根“支柱”。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的教育弊端,就是“注重上层,没有看到基础方面。办教育,着重于高等、中等教育;讲政治,着重于国政、省政,眼光都放在上层,基础问题全不在意”。在定县实验中,晏阳初逐步确立起了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家施教,注重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注重农村教育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相互协调、促进,注重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晏阳初是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家。宋恩荣所著《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一书 ,在日本出版 ,不仅为日本人了解晏阳初其人其业 ,而且为日本青年理解中国、了解中国农村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