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逸"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几乎与美国历史的发展相伴始终。美国文学中的隐逸主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隐于自然、隐于幻象和隐于死亡。主人公的逃逸体现了作家本人在当时背景下的选择困惑,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与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2.
"朝隐"由东方朔首倡,扬雄定名,是我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重要命题之一。经过东汉、魏晋士人的发展,"朝隐"的范畴逐渐扩大,同时与新兴的士人园林有了极密切之关联。齐梁是"朝隐"理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由于其时文学及园林的繁荣,齐梁士人园林文学作品展现出士人、"朝隐"、园林三位一体的圆通形态。唐代白居易在"朝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隐",并对后世士人园林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民族文化中有许多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特色,正是这些隐型文化在文学篇章中的存在,多层次、多角度地折射出俄语文学篇章的与众不同。为了更透彻更深入地理解、分析俄语文学篇章,本文以瓦.帕.阿克肖诺夫的《带星星的火车票》为分析语料,浅谈俄语文学篇章中的隐型文化,旨在让读者对俄语文学篇章中的隐型文化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归隐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意隐"和"身隐".在<退场的鬼魂>中,主人公祖克曼的归隐是一种"身隐",而其文学导师纳诺夫的归隐则是"意隐".菲利普·罗斯所追求的是"身隐"后的"意隐",既不同于祖克曼的也不同于纳诺夫的归隐.这种归隐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意识,主张文学上的"归藏",即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开创一条文学新路.罗斯的归隐在政治上体现为不主张追随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而主张韬光养晦、避世求安.这种归隐思想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学作品中的"渔夫"形象包含不同的民族、文化、时代特色,揭示了中西方不同文明中不同的哲学意蕴.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与仕的两重性,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硬汉.通过中西"渔夫"形象的研究,对探究中西古代文人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从深层次角度剖析了渔夫形象文化差异对于各国文学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释意翻译理论主张文化与语言可分割,指出文化翻译实质在于实现交际双方的交流和理解,提出"以隐译隐""化隐为显"翻译策略,以实现确切阐述源语语言,让译文读者的理解尽量接近源语读者的理解的翻译目的,并为译者提供了切实高效的理论指导。释意翻译理论直击翻译最深层次的理论命题,对积极促进文化多元主体在交流和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8.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高校管理文化是高校管理领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高校管理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发挥其积极的内隐文化教育功能。笔者结合广东医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探讨高校管理文化内隐教育功能的途径和实施“人本管理”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献所记"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谓殷高宗守丧期间依礼制居茅庐,三年中不主动发表政治主张和意见。"谅阴"指孝子居丧住的茅庐,名称的理据有形制与思想文化两层。形制上密闭奄盖(阴)和通敞(凉),分别仿效故去的亲人殡与葬的居处特点,以己之感受度亲之感受,这是孝子对亲的居处的隐度。隐度是上古广泛存在的思想文化。凶庐初闭阖后启户的形制特点而称"谅阴",是因为深层上"谅阴"本身就具有隐度的意义。"隐度"之"隐"、"温仁"之"温",都取意于己与彼感受相覆合,词源就是"谅阴"之"阴"。"谅"也有两相对称、当值之义。古语词是古代思想文化的化石。"谅阴"深层思想文化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谅"(体谅)和"隐"(隐度),就是以己之情度彼之情。隐度是"温仁"的心理机制,"仁爱"的本质就是隐度其情。这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的一种重要内涵。用历史词汇比较与同语境相关词汇互证的方法证明,从前谐声时代到谐声时代,一批闭口韵字音变读作舌鼻韵(-m>-n,-p>-t/-?),"阴"变为"隐""温"是这种音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包括"显文化"和"隐文化"两部分,与政治和经济并列的是"显文化"。具有内在价值观的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文化资源是个中介资源,它可以把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经济发展需要利用文化资源。观念领域、科研产业、教育产业、卫生产业、文化产业、区域范畴和群体范畴是文化资源的七个来源,文化资源可以形成观念力、科技力、教育力、卫生力、传播力、人文力和群合力,文化资源的"质"以观念水平、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健康水平、传播水平、区域特色、群体素质作为衡量尺度。文化与权力的关系,一个现象就是"官本位"价值观和特权思想,防止腐败就应当"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隐文化"包含确信、自信。"隐文化"表达或宣泄出来是必要的,对社会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折射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文通过对汉语交际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隐指的分析 ,揭示隐指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汉民族的文化模式 ,即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禁忌心理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学校内隐文化是学校中人们共同遵守或信奉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信念等内隐假设、规则和概念,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中小学校长在对学校内隐文化施加影响时,可根据学校实际,利用"历史-变革"、"事件-文化"、"亲密-复杂"、"历程-嬗变"、"结构-手段"等优选模型来选择自己的文化影响行为.  相似文献   

15.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修为渗透在隐逸文化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儒隐”之“道隐”风格。作为内丹修炼的手段,白玉蟾的“道隐”实质即为“心隐”,在于追求对心无境,对境无心之无我境界。他的“隐仙”人格达到了道教信仰与至乐审美生活方式交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6.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闲暇德育过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显"、"隐"兼具的二重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闲暇德育过程表现为一个"隐"的过程,即将闲暇德育内容隐寓到一定的闲暇生活和闲暇活动之中,具体可分为"识闲"、"寓闲"、"践闲"等几个环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闲暇德育过程则表现为一个"显"的过程,即受教育者接受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具体可分为参与感知、体验体认和实践外化等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古老的情感表达是单纯直接的,即所谓的"显"。原始的情感没有完整的传承,只有形式被传承下去,从而使"兴象"系统的表达由"显"变成了一种"隐"。在对《春秋》情感表达上特别使用"晦"字。"隐"与"晦"的区别在于"隐"需要"本体",后发展为比喻。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原则,对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了近亲属强制出庭作证予以豁免,该条规定让"亲亲相隐"再次引起法学界广大学者关注.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继承,适当地完善我国当代刑事法律中亲亲相隐的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型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