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江南”在先秦及秦汉典籍中,泛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包括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魏晋南朝时则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是以建康为中心的吴越地区。唐代“江南”已非单纯的地域概念,又是一文化概念。江南文化发源于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又是晋唐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徐俪成 《东吴学术》2023,(4):102-107
战国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为楚国,“江南”主要指楚国政治中心所在的长江中游洞庭湖流域。六朝时,长江以南的主要政权建都建康,“江南”所指开始扩展到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东晋以前,吴越地区一直扮演中原王朝敌人的角色,因此被认为民俗“好勇”“轻死”,与后来公认的江南习俗大相径庭。永嘉南渡后,“江南”成为南朝政权的代名词,作为南朝统治阶层的北来侨人,开始自我认同为江南人。他们将原先洛阳一带的社交习惯和文化习俗带到江南,建构出新的江南文化。南北朝分立造成的政治变动与文化融合,塑造了当今“江南”的地域范围和“江南习俗”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 ,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 6千年历史 ,“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4.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5):70-71
凯尔特是欧洲古代文明之一,与古希腊罗马文明并存。凯尔特人泛指公元前2000年生活在欧洲中部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并且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声、北意大利、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在罗马帝国时代,凯尔特人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  相似文献   

5.
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流徙往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乃将文明传播到广大的西南地区,以致西南三地在商代西周时形成了基本面貌一致而根本属性相同的“巴蜀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分居三峡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巴人因“居峡而峡”、“居蜀而蜀”的长期发展,乃分别创造出看似“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巴国文化和蜀国文化。巴人的流徙和分居以及相伴的文明传播和文化发展,不仅使得当时广大又荒僻的西南地区受到文明之光的普照,而且为中国在秦汉时期实现天下统一、建成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而文明富强的封建大帝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余光中这一代作家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他们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海外,他们经过了双重的放逐,离开故土越走越远了。尽管身置物质发达的西方社会,但在精神上却是痛苦的。这种思乡不仅是地理的,更是精神的,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的。这种“中国情结”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归依;是对故乡故土的思念、眷恋;是对文化传统的挚爱、归宿。此时的游子,拒绝西方,即使身处蓝色文明的包围之中,也无法阻断对民族文化的向往。《南太极》以其精妙的语言,铺叙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和冲突,奏响了一曲颂扬民族文化的凯歌。  相似文献   

7.
“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也指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还指拥有特定历史主体性和文化同一性的人类群体。有关“文明”内涵的不同界定和使用,反映了学者的学术背景及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甘肃教育》2009,(14):33-33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而众多姓氏中有五个姓不仅非常罕见,还令人“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9.
文化或文明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较多的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文明更多的强调社会的进步状态。基本上与阶级社会的历史同义。作为历史文化概念,“西方文化”是随着西欧在15、16世纪的兴起而被逐渐强化和固定起来的。“西方文化”是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源自于希腊和罗马的欧美文化,是欧美地区的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具有重伦理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农业文明、专制政治和专削文化;西方文化具有重科学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商业文明,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11.
魏俊雄  王震 《天中学刊》2011,26(6):23-24
美国与恐怖分子的冲突,从深层次讲是一种文明的冲突。美国“以暴制暴”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问题。从亨延顿的“文明冲突”回归到康德的“文化民主”,走向文明对话,才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漫谈教育者的文明与文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的新观点。经济要文明 ,政治也要文明 ,教育作为文明的催化剂更要文明。要实现文明 ,必须实行文明教育 ;要实现文明教育 ,教育者必须文明。争当合格的教师是教育者的文明 ,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在思想观念、业务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几个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质量 ,更要具有不断进取的权威精神。学校管理文化是文明教育的基石 ,文明教育的前提是学校的文明 ,学校文明是学校管理文明的最终体现 ,学校管理文明依赖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教育为人铺上通向文明的成长之路 ,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及社会文明都将在教育者的文明与文明教育中充分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3.
吴琼 《辽宁教育》2007,(11):16-17
一听到“课堂教学文化”,脑海里就闪现了长城、出土的陶器上歪歪扭扭的文字,它们似乎与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关系。细思量后,我心又释然——我们每一天所传承的不就是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文化?我们所塑造的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正在延续着古老文明而走向新的时代吗?课堂教学是课堂文化的主阵地,课堂文明是课堂文化的主战场。课堂文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夸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马克思文明转型思想表明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不断转型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促进了文明转型。从纵向上看,东西方文明都已经历或将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与其他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积极的民族文化自觉的状况等因素,决定着一个民族向高一级文明转型的时间和方式。因此,不同民族通过加强相互交往,互通有无,培养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及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实现文明转型的必由路径、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6千年历史,“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文明”,第二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意识形态”,第三个“文化”概念的内涵是“一般知识”。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应该做认真的分析和鉴别,以便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化”一词。  相似文献   

17.
个人的进步或者退步,往往是在社会的“要挟”下的被动生存,或者是自然地生存,因为个人的生活与生存永远是原教旨主义的.个人为了不被社会“抛弃”或者“边缘化”,个人要么跟着社会的要求走,要么“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么自然而然地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以技术为王道的时代,技术成为衡量人的杠杆.技术属于“文明”范畴,“做人”属于“文化”范畴,人不能完全逃避时代.从大的文明或者生活方式来说,中国社会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初期,农耕文明以内在精神为核心,工业文明以外显物化为核心.在这个“文明”时代,质量成为对教师的一个核心要求趋势,教师如何在“文化”与“文明”之间翻跟头,既是时代的话题,更是教师能不能吃这碗饭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8.
杜维明立志为儒学的现代复兴“不懈陈辞”。而他关于如何复兴儒学在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学创新”到“丈明对话”的认识转变。通过梳理其认识转变的心路历程,认真分析他的“儒学创新”、“文明对话”说,可以看到:“儒学创新”说强调只有藉“见证人”(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实现民众的儒学认同,而“文明对话”说则强调只有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健康地对话,儒学才能实现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为全球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普世文明”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宣称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走向同质化和一体化,并且强调由于当前历史的局限,多元文明并存的局面只是人类社会尚未充分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导向不过是西方文化扩张主义的变体,是西方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继续.我们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普世文明”的陷阱,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屠佳 《中国德育》2008,(6):62-64
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准、高境界的文化管理。要提升高校管理层次和品位,就要致力于培育和谐、文明的意识形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同树立”,这就把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及文化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将有益于引领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使崇尚和谐、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