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的先锋小说,尽管迅速地吸收、借鉴、模仿以至盲从西方非理性主义作品,在技法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外壳,但其内因却与东方非理性主义大有干系,东方的虚无主义传统是其接受外来文化的内在文化心理机制.这种传统机制,本文暂且称之为现象主义.据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先锋小说并非真正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小说,其终结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左拉小说所展示的“人”既是社会性的,又是生物性的。左拉小说中“生物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中关于“人”的神话的陨落,标志着20世纪流行于西方社会的非理性主义文化观念的萌芽。左拉是传统理性主义文化与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链条上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3.
非理性主义思潮孕育了西方现代派文学。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建构的根据,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感悟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认识方法,非理性主义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价值取向成了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特征。探索世界超验本体的真,揭示生命个体心灵奥秘,展现世界普遍永恒的意义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论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由此确定了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的审美价值取向。西方现代主义提出文学是对世界的再创造而不是对现实的模拟和再现。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是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而产生的异质全新的文学模式.它滥觞于20世纪初期王国维、鲁迅等对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引进和介绍.本文从对王国维、鲁迅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主义先驱的思想剖析入手,阐述王国维、鲁迅把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作为思想武器,用以反抗封建专制思想,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用以改造社会,为后来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播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的民族文化形式的理论探讨长期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缺乏对于语言的内核即思维方式的深度挖掘。当代小说理论建构经历了借鉴苏联、西方的两个时期,苏联模式的高度理性、西方模式的极端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并未真正对接。而整合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才是中国传统小说思维方式的待色,而这又符合世界文学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是在反对中国旧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趋势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新文学作家大都熟悉旧文学传统,本身又习染旧文化,很难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中国新文学不自觉地就成为新旧交杂之下的产物。本文以小说为核心,分析旧文学传统中的史传型和说书型叙述文学,如何制约了新文学中的小说家,使他们不可能学习到西方现代小说的精髓。同时,也对产生中国传统叙述文学和西方现代小说的社会背景略加分析,以进一步说明新文学中的小说所以不能"神似"西方现代小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主、客体分离、对立的思维模式及由此形成的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确立了西方美学“美真同一”的基本观念,并使得对真实的注重与强调成为西方文学基本的价值追求。西方现代社会主、客体的尖锐冲突,使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发起对传统理性的攻击,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哲学基础。现代主义将真实归结为主观精神对现实之荒谬、丑恶的感受,将对真实的追求导向非理性,表现了对西方现实更彻底的否定和更激烈的抗议。但它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文学的主流是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裂变。非理性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共有的内在精神轨迹。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非理性主义特征不能只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的非理性特征,很明显受中国传统非理性文化的影响。马原的叙述圈套与其神秘叙述密不可分;残雪完美地融合了楚巫文化与荒诞哲学;格非从中国的谶纬文化汲取营养,融造了一座叙述迷宫。先锋作家们纷纷从前现代的神秘文化中汲取养分,这一方面使后现代主义文本本土化,另一方面,在一个现实问题丛生的现代社会,如此大量的运用前现代的非理性文化,则也具有了逃避现实的嫌疑。  相似文献   

12.
《国王的人马》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网状叙事结构、破碎的时空设置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叙事倾向。释读《国王的人马》的后现代叙事策略,不仅能彰显其后现代叙事倾向的文学价值,更有助于理解小说家沃伦对于人类和历史的“蛛网理论”观。  相似文献   

13.
大陆学人一直认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存在偏见。其政治偏见(反共立场)确实存在,应该批判,但是其所谓"艺术偏见"还应该具体分析,夏志清用西方传统的批评理论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与左翼文学理论大相径庭,当然评价结果也迥然不同。但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体现的批评理论及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鉴赏》中,布鲁克斯与沃伦立足分析小说文体,从文本结构入手,注重考量情节、人物性格、主体三个方面,认为作品文本是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这与罗曼.英伽登提出的文学作品层次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其相比较,又有些许的不同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叙事伦理是衡量小说精神指向的重要维度,也是作家个人价值观的表达方式。1980年代后出现的先锋小说更新了当代文学的集体伦理,使之转向表达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体伦理。先锋小说通过对传统历史、欲望、命运观的重构,呈现出作家内心的真实世界,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伦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17.
罗伯·格里耶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其小说创作以一种电影化的思维和视角时文学的叙述进行解构.这种对小说叙述策略的尝试性改变也反映了作家对世界存在方式的思考.文章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揭示其小说为读者带去全新阅读体验的原因,并集中对小说中文学性镜头的表现手段的极端视觉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而其中关注个人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担当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应成为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阅读、在践行中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In the face of the worldwide ecological crisis, ecocriticism,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s “an earth-centered approach to literary stud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Glotfelty in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1996, p. xviii). Since many traditional Native American lifestyles were based on ecological or ecocentric thinking—the need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world—scholars have turned to the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shares this ecocentric focus, which includes writing by Chickasaw poet Linda Hogan, Acoma Pueblo poet Simon Ortiz, and Laguna Pueblo novelist Paula Gunn Allen, among others. Native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has been less examined. Even the acclaimed poet and novelist Louise Erdrich, one of the best-known authors of the second wave of the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 has received less academic attention for her children’s book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ecocentrism in Erdrich’s award-winning children’s book Chickadee (2012), the fourth book in her Birchbark House series, consulting discourses on ecocentrism and anthropocentrism,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animals and shamanism in Chickadee, placing the book with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Native American culture.  相似文献   

20.
汤亭亭的《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白虎山"一章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鸟"意象的运用,与作者所面对的令人沮丧的海外生活现实有关。"鸟"意象既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色彩,又蕴含了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表征了某种对立意义。"鸟"意象虽然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映,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