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再算     
王元八 《围棋天地》2007,(18):86-88
本期,请继续进行计算练习。 李洪洲先生,是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编剧。因非常喜欢围棋,现在李先生加入了我们的编辑工作。他的棋力,相当不错。一天,李先生与编辑刘晓君先生在“天地间”对弈,我遛达过去时,一眼看到一个颇为醒目的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二月河 《围棋天地》2008,(23):94-95
在不久前的《弈事琐记》一文中,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围棋故事,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和他的家庭竟然与围棋和棋界有着那样深的渊源。不过,那篇文章更多地还是讲述他的围棋故事,而本期的这两篇文章中,二月河先生则将痛快淋漓地书写围棋带给他的巨大乐趣。  相似文献   

3.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范·阿斯先生是荷兰围棋协会及欧洲围棋协会的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围棋在早期欧洲杂志和书籍中的记录,颇有建树。早些时候,范·阿斯先生来华从事围棋交流活动,专程走访了《围棋天地》编辑部和天地间,我们遂得以在他的引导之下,一起追溯围棋走向欧洲的最初岁月。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06,(16):61-61
作为文学家,江崎诚致不愿来华访问;而作为业余棋手,却率领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连续访华十数载:这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和江崎先生一起感谢围棋的功德了。发掘开来,那故事构成一部长篇传记也绰绰有余。本期《围棋的功德》,不过是个概述,从中也可领略这位文学大家,是怎样地将围棋著述和围棋活动当作一桩毕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7.
徐兆熙 《围棋天地》2006,(15):73-73
读了《围期天地》第11期赵学民先生写的《围棋的英文名称用“pod”较好》一文后,对赵学民热爱围棋,希望将围棋向全球普及的精神很为佩服。  相似文献   

8.
我们开设的“民族体育”专栏,虽时间不长,但已得到体育史学界的赞赏和支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四川大学已故历史系教授成恩元先生的亲属给我们寄来了成先生的这篇遗作,表示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成恩元教授从四十年代起就收集资料,研究围棋、象棋的发展历史,著有《中国国棋·中国古代围棋文献和文学作品》数十万字、《敦煌<棋经>笺证》等。《观棋大吟》一诗,在中国文学史和围棋史上,都有独特地的位,但因成先生)文中所述诸方面因素,致使其淹没无闻。虽有少数人有幸得见,但因其用典偏多且难,一般学界人士难以花功夫来诠释。但该诗的存在,发掘与整理,不同于其他诗文,也不能被其他任何诗——围棋诗所替代。我们发表成先生的遗作,意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该长诗在中国文学史和围棋史上的独特地位,也藉以告慰成先生及其亲属。我们还希望读者们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稿件。  相似文献   

9.
关键词     
《围棋天地》2008,(1):66-67
《中国围棋史》12月16日,成都棋院前院长刘善承先生遗作《中国围棋史》在成都面世。全书共43万字,分为中国古代围棋、中国近代围棋、中国现代围棋三编,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从古至今60盘著名棋谱。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06,(13):63-63
三年前,中南大学教授何云波以洋洋40万言的围棋文学论文,通过比较文学博士答辩,而被人称为首位“围棋博士”的时候,一些喜爱文学的棋迷就怀着几分好奇、几分钦慕的心情,试想着这长篇大作该写些什么。不是个中人,难解个中事。欲知究竟,大约只有捧读之后才能分晓。现在好了,《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已经面世,关心她的朋友大可一饱眼福。本期刊登的陆建德先生为其所作的序《在拯救与逍遥之间》也是一篇华采文章,在深入浅出的字里行间,浸透着将围棋文化纳入比较文学范畴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1.
“正当西方人努力探索东方法则之际,我们东方人却盲目地追随西方,跟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们跑到了祖先们曾经立足的地方,也正是我们一直努力逃避自己的地方。”这是蔡绪锋先生在他的著作《东方CEO》中说的一段话。“东方CEO”,顾名思义,他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而其文化身份,又是“东方”的。当大家都把目光投向西方的时候,蔡绪锋先生,这位泰国正大集团的副董事长,却一次次地强调,我们祖先曾经立足的地方,其实就有许多丰富的宝藏,等着我们去发现、开掘。而围棋的黑白子,同样蕴涵着东方文化的智慧。蔡绪锋先生痴迷于围棋,他又从围棋中领悟了东方管理之道。当他想将他的这份领悟与人分享时,他又成了一个思想者、传道者。  相似文献   

12.
春雪荐书     
《新体育》2010,(4):76-77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中的精神》之后围棋泰斗吴清源先生的又一部力作。记录了先生一生经典的十八局,并配有棋谱和讲解。让读者再次领略围棋大师的风范。  相似文献   

13.
《围棋天地》2004,(23):38-39
估计相当一部分棋友都看过围棋经典死活题集《围棋发阳论》,那些引人入胜的趣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毕竟它们都是人为的排局,如果能够在实战中下出那该多么令人振奋呀!  相似文献   

14.
胡廷楣 《围棋天地》2008,(19):88-91
几十年文字生涯,几十年行走在围棋的世界,既是资深的报人和记者,也是资深的棋迷和围棋撰稿人。独特的身份赋予了胡廷楣先生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发表于《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3月号的长篇小说《名局》就是胡先生围棋心得的浓缩,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折射出他自己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折射出他对棋以外世界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5.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16.
安永一著 《围棋天地》2010,(20):105-109
安永一先生为日本围棋界一代传奇人物,研究大家。他曾经痛感于日本围棋成文规则的欠缺,于1932年发表被后人称为“安永宪法”的《围棋宪法草案》。他与吴清源、木谷实两位大师合著的《围棋革命新布局法》更是成为围棋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甚至广大棋迷所熟悉的中国流布局,第一个下出的人也是安永先生。安永先生是日本棋界的中国通,对中国古籍多有涉猎,而对新中国和新中国围棋的发展也颇多关注。《中国的棋》成书于1977年,是安永先生对中国围棋研究的总结之作,至今仍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木易 《围棋天地》2014,(23):89-89
作为蜚声棋坛的中国首位“围棋博士”,写出第一篇梳理围棋文化的博士论文《弈境——围棋与中国文艺精神》,完成首个国家立项的围棋项目“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的何云波教授,又在一个新领域开创了先河——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围棋文化演讲录》。  相似文献   

18.
方朔偷桃式     
赵之云,生于1941年,七岁学棋。50年代后期与兄赵之华及陈祖德同为上海棋坛青年健将。1962年初次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棋艺锦标赛,获得第七名。1963年~1982年间在福建工作,1975年代表福建获第三届全运会个人决赛第四名。退役前被定为专业六段。退役后长期从事围棋史的研究工作,并任《围棋》月刊编辑十二年。著有《围棋词典》、《围棋名局赏析辞典》、《围棋春秋》等。1996年8月病逝。现在向读者推出的这组《围棋古谱妙手选粹》是赵之云先生与棋友陈健先生于80年代末合作的一部作品。本题选自《忘忧清乐集》。…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11,(14):12-12
据报道.中南大学何云波教授主持的课题《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已获得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围棋文化研究第一次被政府基金立项。何云波教授是中南大学围棋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首席专家。《中国围棋思想史研究》课题组成员囊括了国内围棋文化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如宁波大学的张如安教授.围棋规则专家陈祖源先生等。  相似文献   

20.
李浭先生在《体育文史》1989年1期上发表题为《我国最早的围棋月刊》的文章,称“我国最早创立的围棋月刊是在1937年,由当时设在上海市汉路421号上海旅馆内的‘中国围棋月刊社’编辑石印的杂志。”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围棋月刊应为成都围棋俱乐部1922年创办的《弈学月刊》,比上海创办的《中国围棋月刊》早15年。日本最早的围棋月刊是《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