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父母的养育方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不存在性别差异,父母在各相应因子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2)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人际信任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负面的养育方式与子女人际信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3)父亲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母亲养育方式的过干涉、过保护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影响高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变量。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特别是正面教育方式是子女产生人际信任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亚楠  闻素霞 《考试周刊》2011,(72):216-218
为了考察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文章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新疆乌鲁木齐某中学初中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父亲受教育程度在中专以上的占32%,初中以下的占67.9%,流动儿童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在中专以上的占28.9%,初中以下的占71.1%;流动儿童的父母亲从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的比例很小。父亲文化程度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和偏爱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在情感温暖与理解、过于干涉和保护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双方的养育方式在各因子上呈不同程度的相关。流动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在性别上只有M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767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子女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社会环境下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子女的年龄发展、对子女的性别期待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邢淑芬  孙琳  王媛  王争艳 《教育研究》2012,(11):122-127,149
养育行为是社会文化转换的重要过程。采用家庭观察的方法,从养育目标和养育策略两方面探讨在自由游戏情境下母亲和祖辈养育行为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母亲和祖辈的养育目标都是自主—联结型,但母亲更强调鼓励自主的社会化目标;母亲和祖辈都倾向于采取中压策略,但母亲采用的低压策略显著多于祖辈,祖辈采用的高压策略显著多于母亲;养育目标和养育策略间存在相关关系,母亲的社会化目标与其低压策略和中压策略显著相关,而祖辈则是与中压和高压策略显著相关;母亲和祖辈的养育目标和策略存在性别差异,对女孩强调自主性目标,对男孩则会采取更多高压策略。  相似文献   

5.
隔代养育利弊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虽与我国共有许多东亚文化传统,但在儿童养育方式上却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的不同。当中国的父母还在给他们的婴儿喂糊状食物时,日本人已开始给六个月的婴儿喂成人的饭菜了。中国人想的是孩子没有牙,吃不了硬东西。日本人想的是,吃硬东西有利于牙的萌出和发展咀嚼功能。在中国人的育儿方式中,“重饮食”是  相似文献   

7.
浅析影响学生人格健康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学生人格缺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孩子正确的养育方式,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以及家庭的完整,都会对青少年人格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与子女生活的时间最长,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思想品格、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云南省106名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成年人,研究探讨了父母依恋和工作满意度,家庭角色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得出:不是父母依恋和父母满意度,而是工作和婚姻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但进行开放式问卷的结果显示父母依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被试的职业、家庭、养育方式和生活满意度。这对未来的职业咨询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隔代养育现象十分普遍.隔代养育不仅解放了父母,促进老人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祖辈养育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依恋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均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父母自我效能感是父母对自己保持孩子身体健康,促进孩子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和养成其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信念.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他们在亲职方面有何胜任感,间接影响着流动幼儿的成长.通过对300名重庆市流动幼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父母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幼儿父母自我效能感并不低,对亲职具有胜任感,而在文化程度、工作时间、收入水平上,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荆州市二所中小学425名中小学进行了创造力态度和父母养育方式测查,考察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小学生创造力态度 之间的关系,创造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创造力态度之间有显或非常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且与小学生创造力态度之间相关要比中学生显;2.创造力态度与学习成绩之间有显正相关;3.父亲教育水平与中小学生对于新奇的欢欣的态度存在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曹薇 《江苏教育》2022,(24):51-54
为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77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及年段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为此,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政治观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4所大学的5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尚不够积极,尤其是政治满意度较低;(2)大学生政治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要明显大于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3)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具有直接的预测效应,而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既有直接预测效应也有间接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一、“控制”:适度理性的家庭教养,促进儿童自我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凯根认为:“在新的文化植入的过程中,只有当父母重建的关心与儿童自己新建的文化达成一致时,父母才能成为儿童所沉浸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教养环境的第一个功能是承认或证明一个人。一个养育环境必须有控制,不是监督或看管,而是只支持一个人去实施他自己的行为。有控制但不是去迫使,也许是养育中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大量存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情况,家长对儿童的管理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即溺爱和放任。因此,在家庭教养中保持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日本在儿童养育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念的不同。当中国的父母还在给他们的婴儿喂糊状食物时,日本人已开始给6个月的婴儿喂成人的饭菜了。中国人想的是孩子没牙,吃不了硬东西;日本人想的是,吃硬东西有利于牙齿的萌出和咀嚼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回放、真情诉说等策略,让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感受亲情的温馨以及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  相似文献   

17.
这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若是家长的头脑被各种育儿神话裹挟,并以此为目标去努力养育出一个完美孩子,免不了会焦虑成病,很可能就成了孩子□中的“祸害”。我们需要将“父母”拉下神坛,实事求是地认识父母这个角色,让父母回归凡人姿态。也只有为人父母者不再纠结于原生家庭,认识到父母也只是普通人,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父母和解;接受自己的凡人属性,接纳自己的现实局限性,与自己和解,才能从根本上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从而缓解养育焦虑。  相似文献   

18.
一、“控制”:适度理性的家庭教养,促进儿童自我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凯根认为:“在新的文化植入的过程中,只有当父母重建的关心与儿童自己新建的文化达成一致时,父母才能成为儿童所沉浸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教养环境的第一个功能是承认或证明一个人。一个养育环境必须有控制,不是监督或看管,而是只支持一个人去实施他自己的行为。有控制但不是去迫使,也许是养育中的首要任务。但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大量存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情况,家长对儿童的管理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即溺爱和放任。因此,在家庭教养中保持适度的理性才能促使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和人际信任量表(ITS)为研究工具,以639名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为被试,对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子女的人际信任度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群体初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社会环境与年龄、社会环境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初中生父母的养育方式差异显著,城市居民子女更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理解与偏爱;(3)父关心理解与过度保护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度,母否认拒绝因子和父关心理解因子能显著预测城市居民子女的人际信任度.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父母粗暴养育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取46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粗暴养育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及正念注意觉知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父母粗暴养育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攻击行为;(2)反刍思维在父母粗暴养育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正念正向调节中介路径的前半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