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训,是根据字形结构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它起源于战国以前,盛行于东汉以后。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往往反映出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而本义又为词义的进一步引申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所以,分析字形结构常常可以考求出词的本义,而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更加准确而迅速地推求词的引申义。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意义,如果  相似文献   

2.
多义词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中衍生出来的。 本义为什么能衍生出引申义呢?这是由词义的特性决定的。 词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把客观现实的特征如实地拍摄下来,而是抽象概括的反映,因而词义都具有模糊性;词义的这种特性使词义富有弹性而能伸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拓宽词的用法,即用原本表示甲客观现实特征的词用于乙客观现实。如“口”本指人嘴,后来也指动物的嘴,容器通外面的地方也称为“口”,甚至供出入的地方,裂开的缝隙也都用“口”表示。这样,“口”就产生诸多引申义,成了多义词。  相似文献   

3.
1.了解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 2。学会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推求字的本义。 3.懂得什么是引申义,什么是假借义。 4.了解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重点掌握古今意义同中有异的词。 6。“词义分析举例”部分所收的词,若在文选中多次出现,这些词应重点掌握。自测题词。(一、拼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实词数量较多,古今概念不一,而又歧义纷出,稍有疏忽,就会产生曲解或误解。 1.一词多义。本义是多义词的“源”,而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都是由“源”派生出来的,因此,复习多义词要在掌握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它的特定含义,切忌生搬硬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无论是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还是名称说法发生变化,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形同义异。因此对古今异义词要把握往规律,更多的则需要去理解、去记忆,望文生义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5.
要攻破古汉语难关,必须重视古汉语中一词多义之间的内容联系。一词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基本是本义到引申义,各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行”字,在甲骨文中作兆,像个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在《诗经》中“女执懿筐,遵彼微行”,从“道路”引申为“走路”,《论语》中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由动作涉及的对象引申到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由此可见词义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掌握词义时要努力发现一词多义之间的线索,从而揭示词义的系统性,决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孤立的义项  相似文献   

6.
关于英语词义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汉语一样.英语中有许多词是一词多义的.一个词虽然有许多词义,但仔细研究使会发现.各词义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称作直接意义(directmeaning).表达该词的原始意义。由基本意义可以引申出许多新义,称作引申义(extendedmeaning)。这些引申出来的新义与词的基本意义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现以sharP一词为例。sharP一词的基本意义是havingathinedgeor丘nepoint·notblunt译成汉语使是“约利的",“尖锐的”,主要用来形智刀、剑、斧、笔等。例如:asharpknife(sword,are,pencil,etc.)sharP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7.
从“游”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入手,结合《汉广》一诗的原文,考证了“游女”一词的确切词义,并对程俊英《诗经译注》中“游女”一词的解作了辩证。  相似文献   

8.
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可派生出引申义,由引申义还可派生出更远的引申义。这些具有联系的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呢?还是不同的词的词义呢?“词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确定两个词汇形式是不是同一个词的问题。例如《礼记·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句,前一个恶与后一个恶,前一个好与后一个好,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呢?还是两个不同的词?” “研究词的同一性,目的在于确定不同的词的界限,”主要是研究确定词的同一性的条件,即根据什么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标准是什么。由于《现代汉语》中把同一语音形式,同一书写形式表示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的现象都看作一个词即多义词,所以过去一般人对词的同一性问题感到很陌生。近年来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所谓词义引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词义的引申是指某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而有关词义引申的基本原则,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词义引申是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类思维日益发达的反映。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达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词义发展的基本方式。从这个基本原则看,汉语词义的引  相似文献   

10.
汉语单音节词引申情况复杂,最能反映词义引申情况,当它变成语素构成合成词时,仍能反映词义引申发展,不成词语素的引申义也颇能反映词义引申变化;与英语词引申义对比,语素能与英语词相对应。因此,分析词义引申应扩展到语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左传》原文中的词与词的词义关系,归纳出《左传》中72组单音节同义形容词,并总结出《左传》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产生的4种主要原因和途径,即因客观事物的相近而产生同义词,因词义的引申而形成同义词(其中又包括甲词的本义与乙词的引申义构成同义关系和甲词的引申义与乙词的引申义构成同义关系),因词义的假借而形成同义词,以及因方言词进入通用语而形成同义词。  相似文献   

12.
汉英根词引申义的对比有三种情况 :一、引申方式相同且引申义重合现象 ;二、引申义可理解甚至相似 ;三、引申义不可理解。一是由于汉英思维一致性造成的 ,二是思维一致性和词义民族性相互制约的结果 ,三才是词义民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不仅要靠积累,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一、字形推断法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  相似文献   

14.
一、说要 “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辨析词义,一是使用词语。这二者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做不到前者,后者则无从谈起。 “辨析词义”的内涵比较丰富,它主要有:第一,一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现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构成了该词的固定义项。比如,“原”这个词的义项就有:①最初的;开始的。②原来;原本。③没加工的。④原谅。 ⑤宽广  相似文献   

15.
在解释词的引申义时。笔者及许多同行都碰到了如下三个麻烦:一是教科书上对引申义的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地只停留在“从本义发展(或曰“派生”、或曰“引申”)出来的意义”的定义上,至于如何“发展”或“派生”,有些什么原理,却付之阙如,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解释,当然不会使人满意。二是清代朱骏声、现代王力等语言学泰斗都将词义系统分为本义、引申义(朱名之为“转注”)和假借义三种,这种分类应是符合词义发展实际的,因而当是正确的。而中学语文教材又添个“比喻义”。其实,比喻义也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也当属于一种…  相似文献   

16.
〔考纲要求〕掌握词义的一般知识,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能辨别常见的通假字,了解一些典故。掌握实词活用的知识,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什么是固定结构。要求对浅易的文言文能断句和翻译。〔复习用表〕表16 易误词语例表  相似文献   

17.
【基础链接】多义词的义项可分为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基本义是词语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基本义发展引申出来的意义。如“鉴”本义为镜子,引申义为“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霜”的比喻义为“白色”。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是有区别的,修辞上的比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运用的,离开了当时的语境,这一比喻的意义也就不存在或已经改变了,而比喻义则是词义中已固定下来的语义。从词义的比较方面看,词语可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从词义的感…  相似文献   

18.
在古汉语的研究和教学中,应当注意和加强同源词的研究。从汉字结构及词义演变中研究同源词,对深入理解古今词义和引申义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辨形释义、“望文生义”的方法 ,从“文”“笔”甲骨文、金文字形中揭示其原初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 ,从而对六朝“文笔之辨”的“文笔”做出语源上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主要形式,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基本内容。《说文解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文字学著作,旨在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具体分析,在总结和归纳先秦典籍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和仔细确定词的本义。与此同时,对于词的引申义,《说文》也并非一概采取回避或排斥的态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许慎时而有意、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