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武 《兰台世界》2015,(9):18-19
天琴是广西壮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传统乐器,这种乐器形制独特,它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可用于独奏,也可以用于歌、舞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是壮族继铜鼓之后又一个彰显壮族民乐的重要器物。  相似文献   

2.
黄桂秋 《文化遗产》2010,(1):109-116
壮族巫师是指能沟通鬼神算卜治病的人。他们信仰世界中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神灵观等具有中国南方族群巫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信仰观念除了被壮族麽教、师公、道公、僧公等民间教派融合吸收以外,还对壮族民众信仰心理产生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树喆 《文化遗产》2008,(4):120-128
桂中上林县西燕镇壮族民间师公教包括如下基本要素:名称、三十六神七十二相、教法与科法、唱本与科书、神像与法器、面具与服饰、唱师与跳师、师系与师班等。本文运用民俗学田野调查方法对上述壮族民间师公教的基本要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壮族历史档案的形成、种类、载体等角度出发,通过对大量壮族历史档案的分析,着重对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论述,通过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渐进扩散模式,来对广西壮族历史档案的价值进行一次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6.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7.
为了鉴定本馆的一顶馆藏的文物——瑶族师公帽的材质,本文运用了燃烧鉴别法、显微镜观察鉴别法、红外吸收光谱鉴别法等三种方法对样品成分进行了鉴别分析。鉴别结果显示,师公帽具有毛发纤维的特征,初步鉴定此文物的材质为头发,即该类瑶族师公帽系人发所编。研究结果为科学、有效地保护师公帽类的文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队舞"是宋代宫廷歌舞形式之一,属于一种表演性的群舞。宋代队舞是在唐代宫廷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队舞有别于唐代宫廷舞。本文主要谈论宋代时期宫廷食飨歌舞形式"队舞"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八桂大地是壮族聚集区,该民族的服饰非常奇特,色彩和款式别有韵味,特别是他们的"道公"服饰在图案纹样上,以及"道具"中的绘画语言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壮族人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余炳毛 《今传媒》2011,19(2):75-76
《雷智勇小说集》囊括了作者从1976年7月至2006年8月跨度30年的中短篇小说50篇,大约26万多。蕴含其中的隆隆"雷"声,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雷",而非"雷人雷语"的"雷"。适当接触这样的"雷",能够震动物欲锈蚀的心灵,能够滋润精神干涸的心田,能够丰满充实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此文新证之义有二,一是北宋"龟头舞亭"碑刻证据的新发现;二是对宋金元"舞亭"类建筑形制演进形态及功能的重新厘定。宋金元时期神庙"舞亭类"建筑主要有"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和"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两种模式。其中"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变化略小;"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经历了"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标准型舞亭"三种演进形态。各形态舞亭之功能亦各有侧重,"露台型舞亭""标准型舞亭",演出乐舞和戏曲是其主要功能;"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其主要功能当为雩祭时进行舞雩的场所,展演杂剧的功能退居其次。且基本判定阳城县马寨村长兴岭汤王行庙中北宋"龟头舞亭"当为"初始型舞亭"形制布局。  相似文献   

12.
饶文星 《兰台世界》2012,(17):11-12
本文通过对壮族历史档案主要分布地区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得出广西档案馆馆藏壮族历史档案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说明,提出壮族历史档案保护应走"政策先行,设立全宗,自筹经费,人才培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土家摆手舞     
摆 手 舞 是 土 家 族 最 有 影 响 的 大 型歌 舞 ,歌 随 舞 而 生 ,舞 随 歌 得 名 。《后 汉书 》 称 摆 手 舞 起 源 于 古 代 的 巴 渝 舞 。《晋 书·乐 志 》 认 为 舞 曲 四 篇 中 就 “矛渝 ”、“弩 渝 ”是 离 不 开 武 器 的 ,故 为 古代 一 种 战 舞 。 巴 人 跟 随 周 武 王 伐 纣 ,“歌 舞 以 凌 , 殷 兵 大 溃 ”; 秦 末 刘 邦 反秦 ,巴 人 以 巴 渝 舞 勇 挫 秦 兵 ;明 嘉 靖 年间 土 司 兵 抗 倭 寇 ,大 跳 摆 手 舞 ,乘 倭 不备 ,大 败 倭 寇 。 后 来 ,这 种 兵 战 舞 蹈 逐渐 演 变 成 土 家 祭 祀 文 化 活 动 , 各 …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2010,(3):147-151,159-160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祭祀、仪式、节庆和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俗活动,具有祭祀性、仪式性、节庆性和歌舞性等特征。"舞火狗"对蓝田瑶族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蓝田瑶族人自我认同、自我传承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又是蓝田瑶族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特色资源。认识蓝田瑶族"舞火狗"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是科学保护蓝田瑶族"舞火狗"的基本前提。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保护,必须在蓝田瑶族人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5.
流行于广东省吴川市梅菉镇梅麓头村的"舞貔貅"是一种颇具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中最大的特点是"貔貅上牌山"和"牌山顶上采青"。据此特点切入展开考证可以发现,这种舞蹈渊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舞队"狮豹蛮牌","牌山"的设置即源于宋金流行的"蛮牌舞"。另外,自西汉至两宋一直有"貔为豹属"的说法;而且从传承年代推算,该舞亦大致能追溯到南宋;这些均可证明,该舞与宋代的"狮豹蛮牌"之间存在联系。因此,舞貔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样式,也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唐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为绚烂的篇章。《破阵乐》在唐朝乐舞中可谓是最为繁盛的音乐作品之一,被称为当时的"三大舞"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节。壮族把山歌视为乐神,通过唱歌振奋精神、沟通感情、消除灾难。节日到来,家家户户染制花米饭、红鸡蛋,穿上节日盛装,赶到集会地点,以对唱山歌取乐。今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初  相似文献   

18.
黄伦生 《文化遗产》2010,(4):98-102,115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口耳相传"是其人文教化传统。唐以后逐步出现改造汉字以记音表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并流传有大量民间口头创作的诗体抄本。作为口头文本的"固化",这些抄本大致可归结为"欢"、"唱"、"麽",即抒情性叙事、历史性叙事和宗教性叙事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在壮族的传统教化习俗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而作为宗教性叙事文本的《布洛陀》,在整个壮族的民间叙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文山市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图画文字记录壮族民歌的歌集。歌书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每个符号代表一首歌,一共81首歌。熟知歌书内容的壮族歌手能够对照这些符号演唱81首相对应的山歌。这些歌曲有强烈的现场感,如一场跌宕起伏、婉转缠绵的歌剧,描述了两位壮族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约定终身、结成爱侣的整个过程。具有歌书形态的图文符号在富宁地区代代相传,2006  相似文献   

20.
以壮族为主的红七军到达中央苏区后,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壮族官兵随同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他们在战略转移中担任行军先锋,在诸多关键性战役和动员民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共的重要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