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中国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王淼  吕波 《资源科学》2006,28(5):102-107
海洋资源性资产属于国有资源性资产,在长期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海洋资源性资产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基础,国有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直接威胁到海洋事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开展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给予了海洋资源性资产明确的界定,认为海洋资源性资产是指海洋范围内和沿海地带具有明确的所有者、能够产生效益的稀缺性海洋资源。然后,本文分析了海洋资源资产流失表现出的特点,主要有流失隐蔽性、范围广泛性、原因复杂性、时空差异性等。接下来,本文详细分析了造成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六种成因,指出每种成因都危害巨大。针对我国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成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主要有加强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产权管理、建立其监督体系、强化政府在海洋资源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资产流失问题、提升科技水平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王淼  吕波  刘泮印 《资源科学》2007,29(4):7-1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性资产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基础,它的流失会动摇发展海洋事业的根基,甚至会威胁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本文研究了作为海洋资源性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问题。首先文章给出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界定及其包含的资产类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所具有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指出了决定其价值高低的因素。接着,文章通过实例分析了我国目前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渠道。针对目前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度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思想和方法,运用此方法进行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的测度,可以明确我国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的严重程度,从而能让我们提高警惕,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最后,文章从单位价值、数量和两者混合三个方面说明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的动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立新  毕旭  黄志基 《资源科学》2020,42(9):1728-1738
中国工业用地长期存在着粗放、低效、无序利用的状态,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表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②研究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③经济转型背景下,全球化通过外商投资的增加而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市场化的提高也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分权化则对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长江经济带城市应当因地制宜,提高外商投资利用效率;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实施差别化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4,36(10):2046-2056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不均衡;4我国各省份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大能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方冬莉 《资源科学》2023,(2):296-307
【目的】本文关注数字经济的绿色发展效应,从技术赋能和技术外溢的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提高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供经验证据与政策参考。【方法】使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中国279个地级市2012—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将其作为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代理变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分解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技术效应的影响渠道。【结果】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分解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正。将能源进步指数替换为绿色发明专利数量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回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回归系数也显著为正。这些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来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技术进步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为正,对能源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不显著,说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6.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资源科学》2016,38(7):1336-1349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7.
国有知识产权流失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朱雪忠 《科研管理》2000,21(2):93-97,112
本文通过分析首先指出了国有知识产权流失的严重性和对其进行研究的迫切性 ,然后综述了我国学者就国有知识产权流失的形式、原因及其治理对策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 ,最后指出了国有知识产权流失问题研究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面对世界性资源危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日益被关注的研究主题.作为循环经济一部分的资源性废物的利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资源性可利用废物的国际贸易也逐渐展开.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口国外的资源性固体废物,但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管制和管理制度,一些危险和污染性洋垃圾或者利用价值不大的废物伴随着资源性的可利用固体废物涌入我国境内,给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人民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研究资源性可利用废物的分类对进口管制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鹏  蒋晓昆  陈意 《资源科学》2024,(1):187-204
【目的】旨在揭示和验证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波浪式爬升规律,为推动城市群区域内土地绿色联合利用、综合提升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6—2020年面板数据,以中国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城市群城市功能互动理论、空间正义理论和人地系统适应性理论剖析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演化的基本原理并建立函数模型;继而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联合强度及门槛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和爬升规律。【结果】(1)中国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基本遵循波浪式爬升规律,空间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2)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联合强度不断增大,且存在门槛限制,中心城市联合周边城市进行土地绿色利用的过程,呈现中心城市向外围“阶梯式”的扩散形态。(3)城市群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和城市联合发展的波浪爬升曲线得到实践验证,拟合效果良好。【结论】应加强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在土地资源绿色利用领域的合作。明确城市功能定位,通过功能疏解或集聚、产业链整合、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0.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产业的集聚,而海洋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参考陆域产业体系,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也会产生空间效应。为了探究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环境影响是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的数据,选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出现集聚污染现象;另一方面,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会加剧海洋环境污染,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从控制海洋产业的污染排放、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和构建区域共同发展3方面提出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盖美  朱静敏  孙才志  孙康 《资源科学》2018,40(10):1966-1979
为展现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现状,并根据其具体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超效率SBM-Global模型、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方法,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2000—2015年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和时空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与一阶段相比,三阶段海洋经济效率整体上升,各省市排名出现不同程度变动;②时间演变上,全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上升趋势,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不断变大;③空间演变上,全国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面积由小变大,效率分布由收缩趋势变为分散趋势,最终呈北、中、南三级格局分布,与三大海洋经济圈分布相吻合;三大海洋经济圈标准差椭圆面积都逐渐缩小,效率分布出现极化现象;④海洋经济区位熵、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海洋环保技术水平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政府对海洋科技支持力度、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对海洋经济效率呈显著正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负债核算中对资源过耗的界定与核算是当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确定资源合理利用的标准,进而实现对资源过度消耗的准确度量。本研究以探讨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为目标,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及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利用效率差异,以中国主体功能区中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中各城市群的23个典型中心城市作为样本城市,通过考量建设用地扩张的必要性来间接反映它所侵占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的合理性,并以此为依据来界定土地资源过度消耗的指标和阈值,建立了因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土地资源过耗负债的核算方法。该方法以新增建设用地的GDP承载效率和人口承载效率为指标,包括城市发展阶段判定、建设用地扩张合理区间确定和土地资源过耗负债核算三个环节,以期建构以土地资源承载力为标尺、具有地域针对性和发展阶段针对性的负债核算技术,促进形成兼顾城市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许瑶  纪建悦  许玉洁 《资源科学》2020,42(11):2158-2169
提高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是实现海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探究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性及成因,对养殖海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10个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进行测度,综合采用核密度估计、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空间非均衡性及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对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沿海地区养殖海域平均利用效率为69.85%,且利用效率在时序和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的重心呈现出“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的变化格局,南部沿海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整体上有所提升。③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成因主要包括养殖人员培训水平、推广机构密度、推广人员学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据此,从深挖低效率地区养殖海域利用效率潜力、制定地方特色的养殖海域开发利用政策、完善海水养殖推广体系三方面提出改善中国养殖海域利用效率空间非均衡格局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投入、科学技术和政府政策五个方面选取要素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此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构建CCR- BCC交叉评价模型对2006-2015年间中国沿海1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定量测算与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政府资金投入、海洋药物研发经费投入、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是影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划分为4个等级,第1等级有浙江、山东和广东,第2等级有江苏、上海和辽宁,第3等级有福建、天津和河北,第4等级有广西、海南。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三投入两产出的效率测度模型,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沿海11省份2008-2017年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借助4个矩阵3个空间模型揭示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各省份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值总体不高且存在波动,其中海洋强省和经济大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而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干扰,各省份海洋科技创新纯技术效率值较高,达到或接近于DEA效率有效,但规模效率值较低且严重影响到综合效率,提升空间很大;海洋科技创新效率对本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相邻地区虽有影响但提升幅度不大,其中资金投入、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高等教育等对海洋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影响,而海洋资源水平表现为负向影响;此外,海洋经济及其发展要素存在着地理空间、经济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其中地理距离上的相互影响大于经济距离。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高教资源利用效率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高教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与权重分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高校教育资源利用过程,进而构建了高教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徐莉萍  刘宁  张可 《软科学》2016,(10):36-42
采用会计的思维方法,基于财政约束下以中国29个省2009~2013年连续5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以财政环境保护支出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判断经济性和资源性资产向环境负债的转换效率。以中国各省5年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均值1.5%、转换效率均值1为标准,将各省级地方政府分为4类:经济性资产投入高转换效率高、资源性资产投入高转换效率高、经济性资产投入低转换效率低、资源性资产投入低转换效率低。并结合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深入分析挖掘各省环境治理特征与学习标杆。运用Malmquist指数比较各省同一年转换效率的相对动态改善程度,结果发现中国各省转换效率总体有所改善,转换效率动态变化的省际差异先逐年增大再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