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真理的质及其本质属性曹春阳任何事物都有它得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这就是事物的质,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的属性。当我们把真理作为一个具体事物来考察时,它同样有其内在的质及其外在的属性。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对真理的有关问题做一探讨,望能起到抛砖引...  相似文献   

2.
杨学 《生活教育》2014,(21):31-32
正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一个观点,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作为已经工作了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师,我深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我们不仅要促进孩子的智慧成长,更要帮助他们心灵的成长,正是心灵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从而也成就他们更加健康,坚强的生命。今天的孩子从智力发育看没有任何问题,却因目  相似文献   

3.
体验,指个体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它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现代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规范告诉受教育者后就能变成他们固有的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玻尔的互补原理进行了探讨,指出互补原理是辩证矛盾的一种形式,它揭示了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合性矛盾,正是在这种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形成了对事物的完整认识。而事物互补的结构与形式,则是复杂多样的,既可以是事物内在的互补,也可以是事物之间的外在的互补,客观世界正是一个立体交叉的互补结构  相似文献   

5.
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关于价值的内涵,我国哲学界有关系说、实体说、属性或功能说、主体需要说、意义说、观念说等。[1]实际研究中,诸多学者在价值的分类上主要以“人”为中心区分、理解内在与外在价值,认为内在价值即事物对人的价值,外在价值即事物对社会的价值。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这不利于充分揭示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内涵。对事物内外价值的理解应以事物自身在实际关系中是否处于主动或被动而定,应以其自身作为参照点来区分内外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事物作为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它是事物具有的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事…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质量内适性与外适性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适性与外适性是评判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两个重要标准,内适性属于高等教育的预设性质量,外适性属于高等教育的检验性质量。内适性是外适性的内在依据和保障,外适性是内适性的外在表现和检验标准;内适性以外适性为目标并为外适性服务,外适性以内适性为源泉并为内适性提供动力。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诚”和“信”表征着内与外两层不同的意蕴,二者结合构成了一种平衡,即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道德要求的平衡。个体应该将内在的信念与外在的要求经过反思而形成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诚”、“信”的平衡过程,是我们个体道德品质内求诸己,由内及外,由外塑内,内外交织相互转换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向阳 《教学研究》2004,(2):105-108
传统学习侧重关注学习者学习的外在特性,建构性学习侧重关注学习者学习的内在特性,表现在4个方面:①发于内--自我需求,从关注外在刺激到关注内部需要;②变于内--自主建构,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③束于内--自己监控,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④成于内--自我提升,从关注外在知识技能的记忆到关注内在品性形成.  相似文献   

9.
广义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价值是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定义的。所谓价值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影响。广义价值不仅考察事物(包括人)的价值,还考察对事物(包括人)的价值。前者包括事物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后者包括外部事物及环境对事物的价值以及事物内部要素对事物的价值。广义价值的定义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学科的内涵,认为学科是内在观念建制和外在社会建制的统一体。指出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应该走“由外而内”的路线,在其内在观念建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先建立外在社会建制,从而加快内在观念建制成长发展的步伐。认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学,应扩大和加强学科外在社会建制的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重新定位学科内在观念建制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的"习非成是"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均有存在,是原有约定被打破,误解误用的约定重新建立的过程。"习非成是"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究其产生的动因,从语言符号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本身的音、形、义易混淆性,原有符号关系的生僻性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从语言使用者角度看,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修辞创新是误解误用产生的外在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从审美的角度,教师形象指的是源自其内在品质,并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觉。教师的形象无外乎包括教师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大类。好的内在形象通常是指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  相似文献   

13.
引言 空间性是名词的典型性特征,而时间性则是动词的典型性特征.名词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弱化空间性而具有时间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获得时间性.能够具有时间性的那部分普通名词,要么是在其词汇义素结构内含有时间性义素的因素,要么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将其放入外部世界的某个流程中而使之具有了顺序义义素.所以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体现为内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两个方面.内在时间性是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外在时间性是指事物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时间表现.换句话说,内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的内部过程,其时间性义素体现在名词的词义结构中;外部时间性考虑的是名词所指事物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其时间性义素是通过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而表现出来的.部分名词时间性特征的认知获得主要是指外在时间性名词的时间性特征的获得.可以说,人类认知是造成外在时间性名词获得时间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老师的眼神     
一个人的五官对于人很重要,尤其是人的眼睛,对于人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它能辨别出一个人的好坏;它能看到自然界中的万物;它能看到人生精彩的一幕。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眼神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眼睛是能看到事物的外在特征,而眼神则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外在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个人的心境不同罢了。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悲观者看到的是表面,而乐观者看到了内在,就像乐观者看到甜甜圈,而悲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中的小洞。事实上,人们眼睛见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全貌,而只是自己想寻求的东西。这就透露了快乐的本质。乐观者和悲观者各自寻求的东西不同,因而对同样的事物,就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因一次小测验的失利而愁眉苦脸;有的人却努力…  相似文献   

16.
要拥有“十减一”的智慧,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一个观察事物的多角度。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事物不仅要看到它的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看清一个事物,得从不同角度来看:看正面,还要看反面;看现象,还要看本质;看现在,还要看历史;看这种条件下的表现,还要看那种条件下的表现……这样,才能把一个事物看透,避免片面性。同样的道理,写话题作文,对一个事物进行议论时,也应从不同角度议论,才能议深议透。  相似文献   

17.
所谓联想思维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引发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其形式是由此及彼 ,如同架桥 ,彼此连接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如图一 :甲—→乙—→丙—→丁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属单向性发散思维 ;如图二 :甲—→乙—→A丙—→B丁—→C,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 ,属多向性发散思维。前者是联想思维的基础 ,后者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联想思维的方法有同物联想、对比联想、比拟联想、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因果联…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的角度,教师形象指的是源自其内在品质,并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觉.教师的形象无外乎包括教师的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两大类.好的内在形象通常是指教师高尚的品格、真挚的情感、美的知识能力;好的外在形象一般是指优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等.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我们的无形资本和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9.
恢弘气势中的悲壮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诗中既能看到唐代诗人生活的外在时空的再现,又能看到唐代诗人内心世界的外现;唐代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生活的外在时空不断出现共振与落差,使唐诗中呈现出在恢弘开拓中回荡着悲壮旋律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学科包括外在建制和内在建制。传统学科建设的路线是由内而外的,即在内在建制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再来建立学科的外在建制。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建设路线却完全相反,走由外而内的学科建设路线加速了高等教育学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成功。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路线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